孫銳:人才引領未來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原標題:孫銳:人才引領未來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孫銳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才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點此查看完整報告

一、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意義與內涵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題爲《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的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第五部分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爲題,前所未有地將人才工作上升到一級標題,意味着黨中央在整體工作佈局中將人才工作放在了一個新的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以經濟工作爲重點,比如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四部分就在論述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內容,這也是當前經濟工作中最宏偉、最重要的中心議題。緊接着,第五部分將科技工作、教育工作與人才工作一併論述,足見人才工作已從支撐性、保障性的地位上升到中心工作的環節中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之後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來看,所謂新質生產力就是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特徵和主要動力的,即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就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環,而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人才工作納入經濟工作中進行論述,也就意味着人才工作已成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對於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可以說,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到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體”的邏輯是一以貫之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三個“第一”將科技、創新與人才並重,回答了爲什麼要抓人才工作的問題。深入實施三個“戰略”,其重點是經濟方面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人才強國戰略則是重要支撐。“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則爲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爲黨育人、爲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可以說,“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定下的三個方面的基調,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則以教育、科技、人才爲主題,確定了進一步深入推動相關體制機制改革,以建立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的目標和總體任務。其中,我們要特別關注“人才引領驅動”這一表述,其本質上講的是以人才引領創新驅動。我們在經濟方面的總體戰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創新驅動本質上又是人才驅動,因此人才驅動發展戰略是重中之重。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對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進行了總體梳理和佈局,促使人才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而黨的二十大報告總體上是在繼承與發展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基礎上對人才工作進行總體部署的。“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爲黨育人、爲國育才”,強調的是我們對人才的價值觀,也就是我們培育人才是爲黨服務、爲國家服務、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的,要擺正激勵誰、支持誰的工作方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面向的是相關體制機制的改革問題,如推動大學生培養與產業發展實踐相銜接、培育頂尖創新人才等。

在總結、延伸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煉、拔高了人才工作,並就其中的重要環節進行了集中強調。

第一,強調“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即進一步加強黨對人才工作、對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全面領導。在黨的二十大之前,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主要有兩個時間節點:一是2002年至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才工作方面進一步明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明確黨管人才,明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明確推動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的總體部署;二是2010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對實施《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四個“優先”,即“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此後,人才優先的論述又發展爲人才引領,直到黨的二十大發展爲人才引領驅動。那麼,從新質生產力的框架來看,人才一定是新質生產力最核心的驅動資源,因其與新質生產力創新的核心特徵相一致。過去我們之所以講人才優先發展,主要是將人才資源與其他物質資源放在同一起跑線上來看,在推動經濟工作時要求人才資源先行一步。現在我們之所以講人才引領,主要是將人才資源放在新質生產力的框架中來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時必須把人才資源擺在全生產要素的最前端。

第二,強調“完善人才戰略佈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佈局和協調發展,着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了這一方面的工作,這也是我們從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開始就一直強調的,即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與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我們提出了“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新目標,而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就要圍繞這一目標應時而變、應勢而動,進行戰略化調整。對此,我們提出了人才工作“3+N”的戰略佈局,即集中推進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取得經驗後逐步在一些中心城市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

第三,強調“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黨的二十大報告以“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擴展並概括了戰略人才力量的基本內涵。其中,大師指的是頂尖人才培養,這是我們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努力培養一批具有引領性的高精尖團體;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是我們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高質量發展以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急需、緊缺的一支人才隊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提出,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的要求,是與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人才工作部署一脈相承的。此外,關於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相關表述,也是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得到了一定的繼承與發展。

總體上看,黨的二十大報告關於人才工作方面的論述有着三個方面的重要特點。

第一,人才工作的戰略位次顯著提升。人才引領驅動就是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人才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凸顯了人才的戰略性資源地位,即從過去的與其他物質資源處於同一位置、優先一步,發展爲現在的引領位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發揮人才作爲第一資源的作用”等內容也被寫入黨章。

第二,統籌謀劃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我們對這三個方面工作進行統籌佈局,可以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佈局打下堅實基礎。站在人才工作的角度上講,科技創新是人才工作的效能,即人才工作好不好、優不優,主要是看產業發展怎麼樣、科技創新怎麼樣。也就是說,效能既是我們的着眼點、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教育工作則是爲人才工作建立“儲水池”,與人才、科技形成了相互結合的鏈條。在此基礎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具有統一的戰略目標,那就是建設創新型國家。

第三,以人才強國戰略爲主線,佈局人才工作相關內容,與黨的歷史上的人才工作相互接續,一以貫之。黨的十七大以來,人才工作在歷次全會報告中都有專門表述,基本上以人才強國戰略爲主線,並針對不同時期人才工作中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論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因爲在當前這一時間、階段,主要矛盾產生了新的變化,需要我們在主要問題、環節上進行重大改革突破,也體現了我們工作的時代性、發展性、科學性和戰略性。

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路徑與未來規劃

黨的二十大報告是繼承和發展、拓展和延伸了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的重要內容。2021年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與以往相比最顯而易見的不同就是由全國會議上升到了中央層面,也反映了人才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了題爲《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講話。從講話題目上,我們就能夠基本把握會議的核心要義,即我們要實施的是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和以往的追蹤、跟蹤型戰略不同的是,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是一個突破型的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是爲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在人才工作方面進行的戰略佈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就是我們實施這一戰略要達成的目標,也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體目標的一個起始點。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的背景就是在當今的國際競爭局勢中,我們必須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也就必須要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的競爭優勢。近年來,全球化、逆全球化兩股力量不停衝突,帶來了飛速變化的國際局勢與嚴峻的外部挑戰。對於中國來說,我們的人才工作就是要立足於爲經濟發展提供支撐、爲強國的總體目標服務。那麼,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就要調整人才工作的重點、改革方向以及戰略佈局,比如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的關於人才工作的“八個堅持”就是對我國人才事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的深化,其實質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與批示的總結、梳理與提煉。此外,會議還形成了關於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時空性的戰略佈局,即給出了2025年、2030年、2035年三個時間節點上的階段性指標,以及“3+N”的空間佈局。

在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中央人才工作會議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是一脈相承的,比如提出了一系列關於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以及一些新興機構,如國家實驗室的要求,以及堅持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圍繞放權、鬆綁進行體制機制改革等。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強調要聚焦重點人才羣體,比如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對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特別強調要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在相關論述中,我們將科學家與工程師進行了區分,特別強調了培養卓越工程師隊伍的重要性。科學家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對已有事物進行解釋,比如萬有引力、黑洞,也就是將經費轉化爲重大發現、重大成果。工程師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發明自然界本身沒有的事物,比如智能手機,也就是將基礎理論與發現轉化爲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202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工程師獎”首次評選表彰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面向未來,要進一步加大工程技術人才自主培養力度,不斷提高工程師的社會地位”,並寄希望於工程師隊伍在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此外,中央人才工作會議還提到要健全完善黨管人才組織體系,特別強調“各級黨委宣傳部門,各級政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國資、金融、外事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各項任務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人才工作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也是我們能夠形成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方案、新佈局、新戰略的原因。經過40多年的努力奮鬥,我們實現了人才總量的世界最大,可謂世界級人才大國,但距離人才強國仍有差距。這個“大”主要表現在數量方面,即人才資源總量達2.2億人,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1億人,全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口超過2.18億人,2021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達900萬人,主要勞動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超過1/5,這就是我們黨持續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果。根據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投資一定會帶動經濟社會的高水平發展,所以這一投資是必要的。我們實現這一成果的背後,不僅有着非凡的戰略定力,也有國家廣泛的基礎建設投入和教育投入的支撐。

同時,我們在人才工作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與短板,最主要的就是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急需我們下大力氣進行改革、調整。具體而言,我們的人才隊伍結構與我國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量不相匹配,主要表現爲五個方面:一是頂尖人才、一流人才匱乏;二是科技和產業領域還存在大量“卡脖子”“0到1”的問題未解決;三是基礎研究人才不足,比如基礎科學的發現太少;四是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夠,特別是在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五是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與使用相脫節;六是政策精準化程度不高,體制機制改革欠缺“最後一公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非常關心和重視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問題,特別是針對我們當前人才隊伍很大,但創新活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的問題。爲此,中共中央於2016年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就一系列重點問題、關鍵工作進行部署。但目前來看,一些工作仍然沒有得到落實,一些體制機制改革中出現了“腸梗阻”。因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改革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聯繫的新的生產關係,解決好六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高精尖人才數量及影響力與大國地位不相稱;二是產業骨幹人才量、質落後於產業發展需求;三是事業單位人事人才管理制度依然僵化;四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體系還不健全;五是市場在人才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足;六是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還需更大力度持續推進。

總而言之,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起始點就在於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制定的相關目標上,也就是到2035年完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建設。基於這一目標,我們可以發現,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急需在五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解決“人才轉型”的問題,即人才要能夠服務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二是解決“人才泛化”的問題,即人才是人力資源的核心部分、高質量部分,能夠作出創造性貢獻纔是人才真正的核心內涵;三是解決“人才支持”的問題,即將對人才的支持列爲人才體制機制的重要環節,與人才的培養、引進、評價、使用、流動、保障並重,特別是要區分人才的支持與激勵,細化分析人才工作的內在規律,爲那些真正願意幹事的人提供支持;四是解決“人才發展治理構架”的問題,即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健全中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強化相關部委的分工;五是解決“政策表面化、碎片化”的問題,優化人才發展政策環境。

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考量人才工作好不好,要看爲“四個面向”作出的貢獻與支持: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即培養大家、大師;二是面向經濟主戰場,即培養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三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即國家戰略走到哪,人才需求配到哪;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即解決重大的人民生活質量的問題。所以,爲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貢獻,就是我們人才工作的基本指向。在這一方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提出了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的一系列要求,比如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人才工作是爲創新服務的。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我們也能夠發現這一邏輯。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總結了近代以來人類科學的發展,其背後體現的是從世界科技中心過渡到世界人才中心、所有世界科學中心都是人才中心的邏輯論證。也就是說,人才中心、創新高地、世界強國等概念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塑造的“一體多面”的關係,即在科學層面上是科技強國,在人才層面上是人才強國。因此,抓人才工作本質上是爲了抓創新工作的邏輯就在於此。比如,英國處於世界科學中心時,有着以牛頓爲代表的60多位全球聞名的傑出科學家,佔世界傑出科學家總數的36%;美國至今仍然是世界科學中心,有着80%以上的國際知名期刊、60%的科學成果、50%以上的“高被引科學家”、7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講到了馮·諾依曼與肖克利兩個例子。可以說,馮•諾依曼與肖克利是典型的戰略科學家,也就是一個國家前進、發展的代表人物。與一般的科學家不同的是,戰略科學家既要有重大的理論性創新,走在領域內的全球最前沿,也要有重大的實踐性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具體實踐作出一定的貢獻。比如,馮·諾依曼不僅提出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構架、博弈論等,還參與了核武器、生化武器的研究,甚至在硅谷擔任顧問,對產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我們要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就要積極向美國這個世界科學中心學習,具體而言就是要對標硅谷。人才優勢和創造性勞動使硅谷這個地方產生了層出不窮的“奇蹟”,即“灣區”現象。具體而言,硅谷有着世界級頂尖人才集羣,包括近1/4的諾貝爾獎獲得者、7000多名博士,以及20來萬來自全世界的優秀工程師,並且其風險投資額佔全美總額的1/3。也就是說,1/3以上在硅谷工作的人都是來自全世界,而不是在美國出生的,可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硅谷技術移民創建並經營的企業,也佔到硅谷全部高科技企業的1/3以上,爲硅谷的大發展作出了突出性貢獻。此外,硅谷還有着由衆多高校和院所形成的“能量核”,源源不斷爲硅谷輸送有潛在創造力的人才,源源不斷向硅谷提供可轉移、可轉化的技術,比如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在全美計算機學科排名中都名列前茅,擁有諸多能夠起到引領性、示範性作用的大家、大師。

由此可見,我們要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就必須實現一流人才、一流平臺、一流環境、一流貢獻的指標。首先,我們要能夠培育和集聚一大批能夠領導世界潮流的大家、大師,具有全球優秀人才配置能力和一流人才培養造就能力,在高水平、高活躍度的世界優秀人才數量和佔比上均具有國際比較優勢。其次,我們要打造世界級的人才大平臺、大場景、大舞臺,充分支持一流人才幹事創業,“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最後,我們要產生一系列能夠改變人類命運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偉大發現、原創技術、發明創造和顛覆性產品,成爲無可替代的世界級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主要貢獻國。爲對標硅谷,中關村建立了中關村指數,並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被譽爲世界前三的“獨角獸”棲息地。這說明,我們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產品高質量科技創新等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下一步,我們要牢牢把握這一趨勢,調整完善相關工作佈局和舉措,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以世界一流技術、產品和科技貢獻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