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齊白石來一場北京城市漫步
◎張楠
翻閱齊白石老人的自傳、日記和手稿,我們可以發現,齊白石的後半生都在北京度過。作爲一個“北漂”,齊白石自1919年定居北京,開啓了他鬻畫爲生的職業藝術生涯。在北京他結識了一批京城的耆老名宿,完成了“衰年變法”,開創了大寫意花鳥畫“紅花墨葉”的風格,在書法、篆刻方面也自創一格。他曾刻一方印章“故鄉無此好天恩”,北京之於齊白石,雖有矛盾與打擊,但更多的是成就與滋養。齊白石用近40年的時間,在北京一步步前行、一筆筆描繪,對北京從陌生到熟悉,讓北京從“他鄉”變“家鄉”。
我們可以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重視齊白石的成功者之路。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從這些物質性的東西,影響人們的精神需求,從而影響藝術的創造。
居在北京:老北漂的18次搬家
齊白石從1903年第一次到京,一直到他去世,在北京的寓居地以及居住地大致共計18處。齊白石在北京初期真的是居無定所,常常一年之內數度搬家。從最早的借住友人的房屋、租住多處寺廟開始,一直到1926年老人花費了2000銀元買下來跨車衚衕一所院子,從此有了定所。
“老萍”客居
1903年,齊白石第一次來到北京的緣起是應好友夏午詒之聘到西安,爲其側室教導繪畫。後來夏午詒到京任職,齊白石一併陪同來到京城。他跟隨夏午詒入住北半截衚衕,離琉璃廠很近,經常去琉璃廠看名人書畫。
他後來將借住之所又稱爲“北萍精舫”“北萍居”“寄萍居”,有三次名字的轉換,也爲他晚年一直用“寄萍堂”找到了來源。白石老人後來也自號“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寓“人生如萍,於斯爲寄”之意。
1920年,他又借住到位於前青廠順德館夾道2號好友郭葆生家,把這裡稱爲“寄萍堂”。1923年,齊白石搬到太平橋高岔拉1號(高華里)居住。因附近有條衚衕叫“鬼門關”,是明朝刑人的地方,齊白石曾作詩道:“馬面牛頭都見怪,寄萍堂外鬼門關。”
法源寺
齊白石在北京寓居以廟產爲多,包括法源寺、龍泉寺、觀音寺、石鐙庵。
這對於當下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但是在清末和民國時期,文人寓居寺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1923年由徐珂編纂的《增訂實用北京指南》中,列舉了北京有“廟寓”的寺廟146處。齊白石寓居的四處:石鐙庵(宣武門內溫家街)、法源寺(南橫街)、龍泉寺(南下窪西下院象坊橋)都有記錄。齊白石選擇居住於寺廟,一個是較爲清靜,一個也是交通較爲便捷,另外還有重要的原因就是影響他的朋友圈也在此。
比如齊白石最先寓居法源寺。法源寺是爲超度唐代東征高麗之役中戰死的將士而修建,因而其歷史記錄裡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忠孝節義”的道德觀。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在法源寺雅集,比如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丁香詩會”。法源寺距爛縵胡同的湖南會館僅500米,離湘潭會館1.2公里,離湖廣會館1.5公里,步行到琉璃廠也在半小時以內。而更爲重要原因是同門同鄉好友楊潛庵先入住法源寺,齊白石便先和楊潛庵合住如意寮,後自己入住羯磨寮。
楊潛庵好金石書法,與陳師曾、曾熙、姚華、吳昌碩等人交往密切。正是楊潛庵的幫助,齊白石纔在北京正式落腳。寺中有一塊《道階法師弘法頌碑》上面赫然題有:“湖南湘潭齊璜瀕生”。在此處,以齊白石、楊潛庵、主持道階、陳師曾等共同構起的一個民國時期旅居北京的湖湘文化圈,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觀音寺
1920年春二月,齊白石帶三子齊良琨、長孫齊秉靈到北京學習。輾轉五個地方,七月初九日遷入觀音寺(現位於宣武門西大街93、95號)。入住觀音寺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比較看重齊白石的朱悟園同時也住在這裡。當時朱悟園曾贈送《齊白石山人南歸序》,將二人情誼比做“若乳之注水,漆膠之不可析離”。
入住觀音寺的第三天,齊白石繪《牽牛花》(梅蘭芳紀念館藏)送給梅蘭芳。此畫題跋:“庚申七月十二日,時借象坊橋觀音寺居焉,塵情不生,揮汗並記。”看來觀音寺居所環境還是比較嘈雜悶熱的。在居觀音寺期間,他還曾受好友陳師曾所託畫《菊鳥圖》(中央美院美術館藏)參加中央公園爲賑濟華北五省旱災舉辦的遊藝籌賑會。我們通常覺得齊白石是一個吝嗇的老頭,比如給客人吃的是多年不曾動過長了蟲的糕點。但是白石老人對於賑災善舉,包括友人借錢都是非常慷慨,不止一次參加助振活動。
石鐙庵
齊白石最後一個居住的寺廟爲石鐙庵。現在的石鐙庵已不存在,只剩下石鐙衚衕可考。因直皖戰事突起,人心惶惶,郭葆生在帥府園六號租到幾間房子,邀請齊白石同去避難。齊白石據此作詩:“石燈庵裡膽惶惶,帥府園間竹葉香。不有郭家同患難,亂離誰念寄萍堂。”白石老人於1923年作畫《葡萄公雞》(藏於北京畫院),回憶其在石鐙庵看到僧人無事,羣雞散養的閒適場景。另有一幅齊白石《設色桃實圖》(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畫於石鐙庵,是其衰年變法前壽桃的風格特點,受海派影響,造型拘謹、設色暗淡。
跨車衚衕
1926年冬天,62歲的白石老人爲了有個安靜的生活和創作環境,花2000銀元買下跨車衚衕15號院。這是個坐西朝東、富有詩情畫意的不規則四合院:三間北屋是整個庭院的主體,結構爲兩明一暗。正屋是客廳兼飯廳,靠東爲臥房,靠西是“白石畫屋”。因北屋外檐處裝有鐵柵欄,故北屋又稱“白石鐵屋”。小院南側原是一塊空地,種過絲瓜、花生、莧菜、南瓜、葡萄、牽牛花等。齊白石在此居住直到1957年9月16日逝世。
居住在跨車衚衕時,齊白石每日都要動筆創作,“不教一日閒過也”。他將院內種植上一系列瓜果花卉,將其每日之變化生動入畫,不僅開闢了新題材,更將變法後的風格發揮得更爲瀟灑生動。居此期間,白石畫屋總是人來人往,不僅有絡繹不絕的求畫者,更有慕名前來的師友學生,徐悲鴻曾“草廬三請”齊白石出任藝專教授,弟子李苦禪、劉淑度、餘中英等人拜師求學。此外老人也在此接待了很多國際名人,讓齊白石與他的“白石畫屋”真正走向了國際。
1935年,因時局不定防備偷盜,齊白石在家中置鐵製柵欄。明確畫於跨車衚衕小院的作品上大多落款有“鐵柵屋”。北京畫院藏《桃源圖》畫於1938年抗戰時期,便是在跨車衚衕創作,白石老人借“桃花源”爲題,以繪畫的藝術手法描繪了他內心深處的一處避風港。
雨兒衚衕
齊白石晚年曾入住於雨兒衚衕15號(現13號),這裡最早是清太宗第四子葉布舒的宅邸。1955年6月,文化部出資買下其中的一部分單體四合院供白石老人居住。12月19日,齊白石正式遷入雨兒新居。1956年3月,由於想念家人兒孫,齊白石重新搬回了跨車衚衕。未搬來前,1955年12月1日齊白石還在雨兒衚衕接見了前來拜訪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捏提渥和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博爾茨。1956年1月4日首都文藝界在雨兒新居爲齊白石祝壽,現場還留下一幅頗爲輕鬆的合影。
1957年老人逝世後,國家曾在雨兒衚衕籌建“齊白石紀念館”,後成爲北京畫院《中國畫》編輯部的辦公地點。2012年,北京畫院對原建築進行了修復並重新命名爲“齊白石舊居紀念館”。今年是齊白石誕辰160週年,舊居紀念館經過重新修繕,極大程度地復原齊白石老人的生平與藝術,在7月份重新開放。
遊在北京:一花一木融入繪畫
京城內外,古蹟名勝頗多,齊白石會步行到居住地附近的公園去溜達,還會騎馬到更遠的園林欣賞着美景,以類似於citywalk的形式慢慢體驗着京城的風土人情。他遊覽過陶然亭、龍潭湖、中山公園、北海公園、東安市場、先農壇、頤和園,將北京的風土人情、一花一木,都融入繪畫的視野中。
陶然亭雅集
齊白石和陶然亭很早便結下了不解之緣。陶然亭創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原屬於慈悲庵的一部分,取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之意。這裡自然景色優美,成爲文人墨客宴遊雅集之所。因喜愛這裡,1942年,齊白石在張次溪陪同下,往陶然亭與住持慈安相晤生壙一事,想要身後長眠於此,當時齊白石就給慈安一百塊錢定下此地。還題了一闋《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詞》,此詞後刻於陶然亭牆壁上。同年他還篆書“陶然亭”三字匾額送給慈安,書法原作藏於首都博物館,匾額則依然在陶然亭上懸掛。齊白石一生最後一次來到陶然亭是1957年初夏,他坐着特製安樂椅帶着遺憾重遊故地——陶然亭因劃歸公園,老人不能安葬於此。而陶然亭於老人有着太多的回憶,宜人的風景、友人的雅集、生壙的經營,更是往事的追憶。
龍潭湖畫蝦
龍潭湖公園的前身“張園”是齊白石同門張篁溪的居所,位於崇文區左安門內,這裡曾經是明代袁崇煥將軍的故居。1958年,張次溪、張次篁兄弟把袁督師故居和張園捐獻給政府,成爲今天的龍潭湖公園。
齊白石在京期間曾多次到此遊玩。1931年夏,張篁溪邀請齊白石到張園居住,不僅將後跨院西屋三間留給齊白石住,還劃了幾丈空地給他種花、種菜。齊白石很喜歡這裡,在《白石老人自述》中稱這裡“雖在城市,大有山林的意趣。”“我在那裡繪畫消暑,得氣之清,大可洗滌身心。”
在此期間,齊白石在張篁溪及其子張次溪、次篁兄弟陪同下游息垂釣、寫詩作畫,創作了不少魚蝦草蟲作品,如張篁溪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多蝦圖》。張次溪曾回憶這幅畫:這種筆墨,可算得前無古人的了。齊白石認爲此畫是他生平畫蝦最得意的一幅。
中山公園看展
社稷壇是皇帝祭祀社神(土地)和稷神(五穀)的建築。1914年,社稷壇被闢爲中央公園,對民衆開放,1928年改名中山公園。中山公園因爲位置的原因,很快成爲社會各界人士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成爲北京美術展覽活動的中心。齊白石也多次到此遊玩,並參與這裡的各類文化活動。
1924年4月,第三次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在中山公園大殿舉辦,齊白石以《白蕉青屋》《殘荷》等10件作品參展。1927年他去中山公園遊玩,正逢紫藤花盛開,他發現北京的紫藤“先花後葉”特點後入畫。1936年7月,齊白石到中山公園水榭參觀張大千個人展覽,二人晤談甚歡,相識恨晚。1949年7月21日,齊白石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參加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成立大會,並擔任名譽主席。1951年,齊白石以作品《兔》參加了在中山公園舉辦的抗美援朝書畫義賣展覽會。
天樂園聽戲
白石老人自21歲受篾匠手藝人左仁滿的影響,開始喜歡聽戲,到了北京也常去聽戲,鮮魚口的天樂園是齊白石經常看戲的地方。天樂園,最早見諸文字記錄爲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至今已有200年曆史,齊白石的好友梅蘭芳也常在此登臺演出。新中國成立以後,齊白石的女弟子新鳳霞在此演出,她在回憶錄中記載:“老人喜歡看我的戲。那時我在前門外鮮魚口大衆劇場演戲,請老人看戲也是我最高興的事。”
東安市場聚首
老北京的東安市場是一個集吃喝玩樂爲一體的大型娛樂購物場所,齊白石經常光顧東安市場看戲、吃飯。東安市場比較有名的戲院爲1906年興建的吉祥戲院,京劇名家譚鑫培、楊小樓、金少山、譚富英、梅蘭芳、馬連良、姜妙香等都在此表演。齊白石《白石雜作》中曾記載1921年二月廿四日:“畫後往東安市場戲園。是日楊小樓亦登臺。伶界人物己觀止矣。”
齊白石還經常到東安市場吃飯。老舍夫婦曾邀約友人一起在東安市場北門稻香村樓上的森隆飯館爲齊白石祝壽。白石老人還常到東安市場湘菜館奇珍閣吃飯,後來年事日高,但還偶爾有人攙扶到一樓就餐,可見其對奇珍閣的感情深厚。九十二歲時,齊白石曾爲飯店題巨匾:“湖南奇珍閣酒樓”。
食在北京:老饕的美食地圖
民國時期北京飯店林立,《增訂實用北京指南》記錄飯莊19家,飯館174家,飯鋪55家,西餐館16家,飯店24家。齊白石最愛吃松鼠桂魚。他第一次來京期間,曾和李筠庵(曾建議齊白石學習魏碑)一起去以燜爐烤鴨技藝獨樹一幟的便宜坊吃飯喝酒。
當時在京的外地菜館,有“八大春”“八大樓”“八大居”之說。慶林春便是其中赫赫有名的“一春”。慶林春飯莊與其他知名飯館一起聚集在西長安街一帶,經營川菜系,吸引了衆多文人名流。慶林春也是齊白石與朋友聚會宴請常去的地方之一。1941年5月4日,齊白石在慶林春飯莊訂了三間一套的包房,邀請胡佩衡、陳半丁、王雪濤、劉冰庵、王慶雯等好友出席,共同見證其將胡寶珠由副室立爲繼室的儀式。
恩承居是“八大居”之一,位於前門外陝西巷,是老式廣東菜的代表,門面雖小卻大名鼎鼎,是民國在京廣東籍官員和富商常常聚會的地方。恩承居從上世紀30年代一直經營到五六十年代,其菜品清淡味永,菜價廉宜,梅蘭芳、齊如山等人都是飯店的常客。齊白石最後一次的生日聚會,便是在恩承居,還留下王雪濤、胡佩衡、賀澹江爲齊白石一同慶生的合影。
“春華樓”爲“八大樓”之一,在宣武區五道廟附近,經營江浙菜,名菜有鍋貼雞、松鼠桂魚等。解放前期歇業,而今在南新華大街依然可以看到飯店的遺蹟,留下的建築主體結構規模較大,仍能看出昔日飯店的輝煌程度。1936年9月中旬,滬上畫家王師子、張大千等到北平遊覽,齊白石、於非闇、溥心畬設宴春華樓招待。
另外,北京老字號烤肉宛也是齊白石經常吃飯的地方。烤肉宛以烤牛肉馳名,原址位於宣武門附近絨線衚衕,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不少社會名流如溥儒、梅蘭芳、張大千、郭沫若等都是這裡的食客。齊白石既是烤肉宛的食客,也不止一次地爲烤肉宛題寫過匾額。1946年,齊白石以其八十六歲高齡親題了“清真烤肉宛”一匾。在招牌與落款之間,白石老人又加了一行小字:“諸書無烤字,應人所請,自我作古。”而後,又綴“鐘鼎本無此烤字。此是齊璜杜撰”一行字。白石老人八十八歲時,又畫了一幅壽桃送給烤肉宛,畫上題日:“仁者多壽”。
購在北京:最愛光顧琉璃廠
爲了創作需要,齊白石要經常到琉璃廠等地南紙店購買如印章、箋紙、顏料、扇面等文房類用具。《老北京實用指南》中列舉的南紙店有129家,可見當時北京文化之盛況。而較爲集中的地點還是在琉璃廠以及楊梅竹斜街附近。
《癸卯日記》中記載1903年齊白石多次到琉璃廠購買文房:“午刻復去琉璃廠肆。於清秘閣購詩箋二十篋。詩箋每篋四十頁。貴四錢。又詩筒十五篋。詩筒每篋十隻。貴二錢。皆貴極。”雖“貴極”,但讓一貫節儉的齊白石肯掏130錢買如此多的詩箋和詩筒,也可以說明清秘閣制箋水平一定不凡。清秘閣始創於清乾隆年間,也因其皇室關係在民國盛極一時。清朝宮廷、六部衙門所用的文房等多由此製作。
清秘閣對面的榮寶齋也是齊白石經常光顧的南紙店。榮寶齋始建於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齊白石在初來京城時就在榮寶齋掛畫賣畫,《丙子雜記》中記錄了1936-1937年間齊白石經各畫店經手出售的字畫賬本,其中在榮寶齋出售的作品最多。齊白石還受榮寶齋主人囑託繪製很多深受市場歡迎的花鳥魚蟲等箋畫。新中國成立以後,榮寶齋大量印製白石老人的作品,老人親到店裡示範繪畫,指導工人以木版水印複製作品。齊白石爲榮寶齋題字“發揚民族文化”,以褒獎榮寶齋爲文化事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此外,齊白石日記中還記錄他買壽山石是到永寶齋,購買扇子是去楊梅竹斜街東頭福星店王星齋扇莊,買胭脂到彰義門西頭路北香蠟店。因而琉璃廠不僅是齊白石購物集中地,也是其經營作品和傳播藝術的重要場所。本版供圖/北京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