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動中的正義防線

(圖/本報系資料照)

憲法法庭日前針對國會改革法案暫時處分召開準備程序庭,但大法官發問的問題,遭質疑具有既定立場。臺灣民意基金會16日公佈民調,有半數民衆對大法官的獨立自主性存疑。司法被視爲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不料這道防線卻在意識形態下逐漸鬆動。

過去大法官提名顧及到社會的公平性和接受度,儘管有部分人選具有特定意識形態,但政黨色彩不至於太單一。蔡政府執政後,卻不顧社會議論,提名人選一片「綠油油」,也讓民進黨執政下,涉及五院的所有釋憲聲請,無論是進口萊豬還是搶下水利會,只要符合「綠色價值」的案件都大獲全勝。

此次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會改革法案,並否決由行政院所提的覆議案,賴清德總統一方面公佈法案卻不實施,一方面兵分四路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憲法法庭也火速配合召開程序準備庭,連大法官詢問的問題都令人感受到既定立場,讓民衆黨團總召黃國昌不禁質疑,「到底是中立的大法官,還是對方找來的訴訟代理人?」

有這種感覺的顯然不只是黃國昌,從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顯示,對於大法官的獨立性,有26.8%的民衆「不太有信心」,22.9%「一點也沒信心」,亦即有約5成民衆存疑;表示「非常有信心」的人也只有15.3%。

這樣的不信任,是對現任大法官的最大諷刺,也代表多數民衆並不認同他們過去做出的所有釋憲結果。解鈴還需繫鈴人,如何修補鬆動中的最後正義防線,並讓憲政運作迴歸正軌,就看大法官這次能否拋棄意識形態,做出足以服人的公平裁定和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