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時千萬別像個複製品 印度的快樂是「相對值」
文、圖/《歐北來旅行觀察日記》在印度的Hampi我們住進了一個寄宿家庭,他們的二女兒Amu有着一頭長長的捲髮和一雙調皮的眼睛。Amu每天上學前都要媽媽幫她梳頭,綁好頭髮才肯坐上擠滿的交通車乖乖上學。
印度的孩子總是「一盧比、一盧比」的向其他臉孔的旅客喊着,也許還不知道自己擁有的笑容遠比那一盧比還珍貴。但是Amu有點不一樣,她從來沒跟我們要過任何東西,即使是我們從小販那買了木瓜和橘子想請大家吃,平常活潑的她都會變得不好意思。我們都在想這是因爲她的父母很認真的想讓她分辨什麼時候是可以拿的。
Amu的家沒有特別有錢,這也是要把僅有的兩個房間開放住宿的原因。在那裡即使是冬天洗上熱水澡還是不容易的,常看到一個還沒滿五歲的小女孩在院子撿樹枝,接着坐在板凳起火用鋼杯燒開水;有一次她爸爸出門前笑着叮囑她:「回來以後要看到房子很乾淨哦!」,接着就看她拿着比自己還高的掃把把前後都打掃了一遍。
記得好清楚,她爸爸回來以後好驚訝的用着破破的英文跟我們說"You see her? This is really a good girl, she made the house so clean!"
他們一家人的客氣和溫暖讓我覺得是全世界最美滿的家庭,即使物質生活是相對我們的缺乏。其實印度大部分的鄉下都是這個樣子的,保有人與人用心而非金錢來往的單純。但是一到了城市你必須收起這樣的眼光,只見到一個個爲了追求收入和機會的人在馬路上擦肩而過,如此相近的距離,眼眶之下卻看不見彼此。這是不是讓你想起了那些熟悉的地方?
這次旅行讓我思考許多的是全世界每一個地方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快樂,不分地域,無關顏色,不論貴賤。快樂是相對質,而不是絕對值,它無法用任何一種有形方式計量,卻也可以用你信仰的任何事找尋。
我們窮盡一生花了多少精力作了無數犧牲,換來這份媒體和資本家們告訴我們的理想人生:想要幸福就要透過競爭,賺更多的錢好去購買更多的商品。今天到巷口的豆花店,其實我原來根本不知道這是家豆花店,因爲外面小小用瓦楞紙寫的招牌和簡陋的裝潢,但端過來的一大碗湯裝滿佐料外帶阿姨的憨厚笑容,我知道他們傻傻的不太會賺錢也絕對賣不過那些高級裝潢的連鎖店,過不了幾年可能就被挾着強大資本之風給吹倒,
其實我真的不覺得他們是真的傻,但我傻傻地真心的祈求那些遠超過金錢價值的交換可以繼續陪伴我們。如果幸福是要透過不斷的擴張與競爭,那我寧可選擇保有原來的獨特性與選擇生活方式的多元權力。
其實你知道嗎?大陸的那些商業人士現在來臺,都不會指名那些高級飯店而是指名要住民宿,那是因爲他們覺得臺灣民宿的文化多樣,深植的人情味與公民素養纔是吸引人留下的動人地方。生來與衆不同,何必死時像個複製品?嚴長壽先生口中臺灣小而美、小而多元但必須走的深才能成康莊大道的文化獨特性,真的有必要繼續向更多的資本看齊並冒着捨棄自己優勢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