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讓人上頭的小城,盛產國寶

在中國,哪座城市能被稱作“酒城”?

作爲唯一一座擁有瀘州老窖和郎酒這兩個國家級名酒的城市,瀘州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兩江環抱的川南酒城。(圖/圖蟲創意)

“滾滾長江東逝水”,明代詞人楊慎在瀘州發出了一聲感嘆,奔流向前的長江與沱江在此處交匯,發達的水運打開了川南的門戶,帶來南北客商,也形成了瀘州人好客、爽朗的性格。

川南第一州的豪情,就在羣山萬仞間噴薄而出,“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片被酒仙點化的土地

瀘州,古稱“江陽”。據《春秋榖樑傳》中記載:“山之南、水之北爲陽”。瀘州因處於四川盆地南緣、長江以北的地理位置而得此名。

從地理環境來看,瀘州南銜山嶺,北接平原。自西向東貫穿瀘州的長江河谷地勢最低,將城市一分爲二。自羣山間奔流而來的長江進入開闊平坦的河谷地帶,呈現出《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描繪的壯美場景。

△處於四川盆地南緣的瀘州。(圖/視覺中國)

瀘州水系極爲發達,除了長江、沱江外,還有永寧河、赤水河等大小不一的河流,在丘陵平原間織成了密集的河網。

河谷階地上,梯田層疊,以大米、玉米、高粱爲代表的農作物茂密生長。除了河流的灌溉,河谷溫暖溼潤的氣候和肥沃的紫土地,也爲種植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河谷田間,最常見到長勢喜人的紅高粱。除了產量大,這種本地糯紅高粱還顆粒飽滿、色澤紅亮且糯性強,是瀘州人釀造美酒的獨門法寶之一。

△醬香型白酒用單一的高粱來釀造,因此十分考驗高粱的品質。(圖/視覺中國)

每年冬天,瀘州都會迎接一批批前來避寒的川內遊客。相較於其他城市,處於盆地邊緣、北有高山阻擋寒流的瀘州,保暖功能顯得格外強大,四季氣候也更加溫暖、潮溼。

而冬暖夏熱的氣候特徵,使得瀘州城宛如一個巨大的天然窖池,酒麴易糖化、易發酵,釀造出來的酒自然產量高,也更醇厚。

除了適宜釀酒,當地溼熱的氣候還格外適宜亞熱帶水果的生長。如果遷居瀘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東坡居士大概也能實現荔枝自由。

△瀘州合江縣以產荔枝聞名。去年7月晚熟荔枝品種絳紗囊成熟,紅彤彤的荔枝掛滿枝頭。(圖/視覺中國)

以荔枝、龍眼爲代表的亞熱帶水果,在瀘州都有着上千年的種植歷史。杜甫途經瀘州,也不禁感嘆:“憶過瀘戎摘荔枝,青峰隱映石逶迤。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

繁華都城裡價值千金的水果,卻在邊遠小城裡隨處可見。河谷縱深的瀘州,自西漢起就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耕種傳統,農、林、牧、漁不一而足。

這座“川南糧倉”豐饒的物產,早已在無形中賦予了瀘州人享受生活的底氣。

人在瀘州,

和酒一起“發酵”了

即使不喝酒的人,也一定對“瀘州老窖”不陌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其他人還在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家鄉時,瀘州人只需要說出“瀘州老窖”四個字,所有人就一定會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畢竟“風過瀘州帶酒香”,可以說,每位瀘州人天生就是在酒氣的薰陶下長大的。

△一位來自瀘州的UP主如此介紹瀘州人。“能喝酒”“愛喝酒”彷彿刻入了瀘州人的基因中。(圖/視頻截圖)

據一位曾到瀘州旅遊的朋友描述:“汽車駛入瀘州市區的瞬間,空氣中瀰漫着酒麴發酵的微酸氣息。身在瀘州,彷彿和整座城一起發酵了。”

而讓全城沉醉的奧秘,大概在於瀘州老窖窖池特有的“窖繞城建”格局。

所有窖池中,最著名的當屬位於三星街廣場的4口建於1573年的老窖池,也就是著名的“國窖1573”釀造之處。

△家喻戶曉的“國窖1573”廣告。

像這樣有着百年曆史且至今仍在投入使用的老窖池,在城市中星羅棋佈,僅瀘州老窖集團就有1619口。因此每到酒釀成熟時節,整座瀘州城都彷彿被升騰的酒氣包裹。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瀘州釀造出的“巴鄉清”就是上貢周王室的貢品。據《詩經·大雅·韓奕》記載:“韓侯出祖,出宿於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經學者考證,餞行席上準備的“清酒百壺”就是蜀地釀造的“巴鄉清”酒。

△瀘州堯壩古鎮。(圖/圖蟲創意)

隨着瀘州酒業與水運並興,瀘酒廣開銷路。北宋時期,瀘州就憑藉酒稅躋身“一線城市”之列。“州境之內,作坊林立。官府士人,乃至村戶百姓,都自備糟牀,家家釀酒。”可謂盛極一時。(黃庭堅《山谷全書》)

“萬戶赤酒流霞”的瀘州城早已在酒香中浸潤千年,而老窖池歷經百年,富含微生物的窖泥使酒更加芬芳。一口口遺留的老窖池和愈加成熟的釀酒技術,成就了瀘州濃香型白酒的盛名。

四川,是公認的濃香型白酒的發源地和鼻祖。而當我們視線下移,赤水河畔的古藺縣釀造的郎酒,則是醬香型白酒中的翹楚。

△郎酒是瀘州“一城兩名酒”中,另一國家級名酒。圖爲郎酒莊園。(圖/視覺中國)

曲折蜿蜒的赤水河,流經雲貴川三省,南北貫穿川黔兩地。400多公里的河流,又被稱作“美酒河”,只因它孕育了一南一北兩大醬香型白酒名酒。“上飲茅臺,下醉瀘州”是好酒者夢寐以求的飲酒路線。

縱深數百米的赤水河谷如一條大地裂縫,河谷內極熱、極溼的氣候條件適宜發酵。每年農曆九月重陽節,赤水河裡的水由“赤”轉清,瀘州的糯紅高粱成熟收割,古藺縣也開啓了一年中最忙碌的釀酒時節。

△赤水河由“赤”轉清是因爲經過夏季暴雨的沖刷,河流變得清澈。(圖/視覺中國)

醬香型白酒又被稱爲“液體黃金”,釀酒原料要經歷9次蒸煮、8次加曲發酵、7個輪次蒸餾取酒的過程。在此循環往復的過程中,酒師會按質摘酒,將風味各異的各輪次酒分開裝壇,至少再儲存三年。

△赤水河左岸的喀斯特洞穴,是郎酒天然的儲酒處。(圖/視覺中國)

一杯酒,要經歷歲月的醞釀,才能將一方風物完美呈現。“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瀘州讓遊人沉醉的,不僅是酒精,還有濃美的四時風景。

既是酒城,

也是龍城

二月二,龍擡頭。在民間傳說裡,這一天龍神甦醒,行雲布雨,自此萬物生機盎然。這一天又被稱爲春耕節、春龍節,不少地區都有着祭祀龍神,祈求風調雨順的傳統活動,瀘州也不例外。

瀘州境內物產豐饒,水系發達,既是“川南魚米之鄉”,也是歷史上“五商輻輳”的巨港名都。瀘州的興起,與農耕、水運的發展息息相關。

唐宋時期,文人墨客、販夫走卒經水路來到巴蜀,帶動了這座川南門戶的酒業、手工業繁榮發展,而後瀘州一躍成爲首屈一指的商業都會。

到了明清,又有川鹽在瀘州經水路銷往貴州、雲南地區,往來於川黔、川滇的商人會聚於瀘州,沿途村鎮因鹽而興。

△瀘州合江縣曾因合江鹽名聲大噪,福寶和堯壩兩座古鎮都是鹽業興盛的歷史佐證。(圖/視覺中國)

靠天吃飯的農民和依賴航運的販商,都格外敬畏掌管人間風雨變幻的龍神。前者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而後者則祈禱風平浪靜,路途平安。

自古以來,瀘州都保留着顯著的“崇龍”風俗,這種風俗不僅融入了瀘州人的傳統習俗中,也融入進了山水間的一磚一瓦里。

△瀘縣龍腦橋。(圖/圖蟲創意)

最具代表性的瀘縣,堪稱一座不折不扣的“龍城”。去瀘縣遊玩一圈,幾乎處處見龍,龍橋、龍雕、龍舞動靜結合,共同構築了瀘縣豐滿的龍文化。

瀘縣龍橋,更是開創了立體龍雕與橋樑建築兩相融合的先河。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瀘縣猶存龍橋170餘座,修建時間從宋代綿延至今。

其中,修建於明代、全長54米的龍腦橋爲天下龍橋之尊。

△具有400多年曆史的瀘州油紙傘,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匠人紮實的工藝讓油紙傘既美觀又實用。(圖/視覺中國)

春天去瀘州,除了可以購買一把本地手工製作的非遺油紙傘,在煙雨朦朧的龍橋上以古鎮爲背景拍照,還有一項時令性活動不容錯過——雨壇龍舞。

人隨龍舞,龍隨人動——盛行於明清時期的“雨壇龍舞”,講求表演者在舞龍時與龍合二爲一,傳承有完整的表演身法和情節。

在瀘縣地區內,許多村莊都有自己的舞龍隊。在默契的配合下,“龍”可以完城騰躍、翻滾、背劍等一系列動作。

△瀘縣喻寺鎮譚壩村,雨壇彩龍在花海中翻騰律動。在農耕社會,春季設壇耍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每年必不可少的祈福活動。(圖/視覺中國)編輯:道喵嘰,校對:遇見,排版:哈哈

瀘縣雨壇彩龍非遺傳承人羅德書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只龍身要動,在舞龍過程中,龍的眼睛、嘴巴都要巧妙控制,從而使觀賞者感到整條龍活靈活現。”在變化多樣的演繹下,雨壇彩龍又被譽爲“東方活龍”。

每年春天,彩龍翹首,新酒入窖,滿城飄香。瀘州人在年復一年的釀酒、飲酒過程中,遵循着這片膏腴土地古老的自然法則,也被自然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