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秋已向晚,平補禦寒(二十四節氣裡的中醫養生之道)

本報記者 王美華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當清晨窗櫺上出現凝結的白霜,當五彩繽紛的落葉從樹梢飄落,伴着漸寒的秋風,秋天的最後一站——霜降到了。

今年10月23日爲霜降日。此時,金風颯颯,銀霜沉沉,千里沃野上,楓樹、黃櫨等樹木經秋霜洗禮變爲橘紅色,正所謂“霜葉紅於二月花”,漫山如火似錦的耀眼熱烈,仿若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在絢爛的秋色中,冬季的腳步漸行漸近。

氣肅而凝,露結爲霜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公曆每年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爲霜降。此時,天氣漸涼,晝夜溫差增大,空氣中的水汽凝華於地表和植被,形成細微的白色冰針或六角形霜花,故名“霜降”。

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作“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爲“晚霜”或“終霜”,從晚霜到早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爲霜矣。”“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在200天以上,是我國霜日最多的地方;在氣溫較高的南方地區,初霜可能要到隆冬時節;在塞北的大興安嶺地區,8月底便可見霜。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鹹俯。深秋時節,獸類捕獵爲越冬準備食物,食用之前先把“戰利品”擺放整齊,就像在“祭獸”,在古人看來,這與“獺祭魚”“鷹乃祭鳥”一樣,是鳥獸們心有敬畏、心存感恩的虔誠祭祀。時至暮秋,草枯萎了,葉凋落了,冬天即將來臨,蟄蟲們都關閉了門戶,安居在洞穴深處,準備進入冬眠狀態。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進入霜降節氣,天氣漸寒,風乾物燥,深秋景象愈發明顯,我國黃河流域已經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上可見瑩瑩冰晶。隨着冷空氣更加強勢,溫度迅速下降,預示着冬天即將來到。

農諺有云:“霜降見霜,米穀滿倉”。對於農人來說,霜降是一年中收穫、播種的最後時節。此時,北方大部分地區已在秋收掃尾階段,即使是比較耐寒的蔥,也不能再繼續生長了,因爲“霜降不起蔥,越長越要空”;而長江流域正值冬麥播種的黃金季節,江南華南田間的稻穀豐收在望。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天氣日益轉冷,早晚溫差較前更爲明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醫師胡馨介紹,秋季主氣爲“燥”,降雨顯著減少,氣候越發乾燥,人體容易出現口乾、咽乾、大便秘結等不適,此時養生當以平補潤燥、強身禦寒爲重點。

橙黃橘綠,經霜更甜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時值霜降,大自然慷慨地贈予人類各種美味,古人早在詩中吟詠:王冕青睞膏蟹,“露深花氣冷,霜降蟹膏肥”;蘇轍偏愛鱸魚,“田深狡兔肥,霜降鱸魚美”;蘇軾中意秋梨,“霜降紅梨熟,柔柯已不勝”……這個時令的恩物令人大飽口福。

民諺有云,“霜降橘甜”“不經霜打,柿子不甜”“霜打白菜賽羊肉”……人們發現,霜打過的葡萄,會更加甘甜多汁;經霜的柿子,會更加香甜軟糯;霜打的蔬菜,味道也更好。霜打後的果蔬之所以格外甜,主要是因爲植物在應對低溫環境時,通過一系列生理和代謝反應,將澱粉轉化爲糖分,同時減少了一些苦味物質的合成。這些糖分的積累不僅有助於植物抵抗寒冷,也讓人們在食用時感受到更甜美的風味。

“露脆秋梨白,霜含柿子鮮。”霜降期間,很多地方都有吃柿子的習俗。有的地方認爲,霜降吃柿子可以禦寒保暖,過冬時不容易感冒;有些地方則認爲霜降這天吃柿子是爲了預防冬日嘴脣開裂。實際上,柿子一般都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此時的柿子不僅皮薄、肉多、味美,還富含胡蘿蔔素、核黃素、維生素等微量元素。“柿子美味,但不要多吃,也不要空腹吃,以飯後吃柿子爲宜。”胡馨說。

胡馨介紹,霜降時節北方天氣乾燥,養生重點在平補潤燥,防秋燥首先應該增加每日的飲水量,飲食上要遵從少辛多酸的原則,因爲酸味的食物有助於收斂肺氣,而辛味的食物則會導致肺氣散失。因此,要適當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尤其是辛辣的火鍋和燒烤,以避免身體“上火”,多吃酸味、滋潤的食物,比如梨子、柑橘、葡萄、銀耳、百合等等。

霜降是冬季的前奏,民諺有“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霜降這一天,閩南等地流行吃鴨子“貼秋膘”,廣西一些地方則要吃牛肉,山東等地霜降期間愛吃蘿蔔,有些地方還有“煲羊肉”“迎霜兔肉”等食俗,都是希望在即將到來的冬季使身體更強壯、更健康。

“從前夏季天氣炎熱,經過一夏的辛苦勞作,人們會變得消瘦,沒有精神也沒有力氣,因此秋季需要多添點油水。但是現在咱們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了,許多人體力活動不足,所以不建議盲目‘貼秋膘’,要知道,這‘秋膘’貼上去容易,要想摘下來可就難了。”胡馨提醒,霜降講究的是“平補”,不宜補得過重、過多,例如,山藥、芡實、栗子、蓮藕等都是此時節健脾進補的佳品。

舒展肺氣,秋凍得法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霜降時節,菊花盛開、楓葉變紅、銀杏轉黃,真是一個“流光溢彩”的節氣。

民間有霜降登高的習俗。“登高望遠,可以緩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胡馨說,三五好友行走山間,共同享受戶外活動的樂趣,還能通過運動來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心肺功能,寬胸開懷,舒暢氣機,促進氣血流通。

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賞菊花也就成爲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喜愛。古人眼裡,菊花有着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爲是“延壽客”、不老草。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爲“候時之草”,成爲生命力的象徵。

我國各地的秋天普遍不長,華北、東北普遍在50天左右,較長的西南地區大概在70至80天。在炎熱漫長的夏季和寒冷冗長的冬季之間,涼爽美麗的秋季顯得短暫而珍貴,秋季也成爲歷代文人墨客詠詩頌詞的季節。“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蘇軾記錄下晚秋的渺渺景色,帶給人們的依然是曠達和從容;“風捲清雲盡,空天萬里霜”,元稹描繪了霜降時節天空的高曠和萬物蕭瑟的狀態,讓人感受到深秋的寂寥與肅殺;“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白居易的詩句則引人深思,應候而榮,順時而凋,葉落歸根是生命的輪迴,生活的哲學也蘊藏其中,知萬事周而復始,知萬物生生不息,則不必逢秋寂寥,即便一年碩果已盡,也可微笑向寒,平靜候冬。

“霜降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收斂、沉降,此時正是保養陽氣之季,人們的起居時間應順應時令,早睡早起。”胡馨介紹,早睡可使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保證睡眠充足,還可以緩解秋乏。民間說“春捂秋凍”,霜降時節穿衣也有講究,此時上身可以依溫度降低適當增添衣物,而下身可以略微緩一下增加,所謂“凍下不凍上”,但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等人羣不宜“凍”,健康人羣也應注意“凍”得適度,尤其是腳、腹部、肩膀、脖子等關鍵部位仍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秋將逝,冬將至,秋在成熟的盡頭走近冬,冬的潛藏又是春的開始,大自然就這樣孕育幻化生生不息。讓我們抓住秋天的尾巴,再賞一回秋日美景,在絢爛的秋色中步履不停,迎接冬日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