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退貨率創新高 女裝店宣佈閉店: 賣了2000單退了1500單

雙十一當日全國快遞處理量超7億件。(視覺中國)

雙11的購物狂歡剛剛結束不久,女裝退貨的腳步卻還在繼續,有店家在社交平臺上曬出堆滿了退貨的倉庫問到:「女裝還能做嗎?」甚至還有商家的退貨率高達80%到90%,有女裝店店家稱,「發(賣)了2000單退了1500單。」,許多女裝店虧損嚴重,在雙11後只能閉店。

商家鄭先生稱,他不得不面對超過70%的退貨率和持續虧損,雖然他擁有20多萬粉絲並在細分領域做到排名前10的女裝店店主,但他在10月份宣佈了閉店消息,準備賣完尾貨就徹底告別女裝行業。

陸媒報導,今年初開始,電商女裝的閉店故事輪番上演,500多萬粉絲女裝店「少女凱拉」被爆欠款跑路,而後張大奕、周揚青等頭部網紅也陸續宣佈關閉曾經年營收上億元的淘寶店舖。商家抱怨退貨率居高不下、被強制購買運費險等,消費者則吐槽貨不對版、服裝質量參差不齊,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商家與平臺之間的博弈正愈演愈烈。

女裝成爲退貨率最高的品類 有商家高達90%

雙11期間,有女裝店在社交平臺稱發出去2000件衣服退回來了1500件,其中很多退貨理由是拍錯尺碼或者寄錯包裹。有機構對大促期間各個平臺的退貨率做了統計,女裝成爲退貨率最高的品類,特別是女裝直播其退貨率可高達80%,記者調查發現有商家退貨率甚至高達90%。

有消費者向記者表示:「不僅是雙11期間,今年是退貨最高的一年,買5件衣服4件都要退回,已經很難在網上買到合適的衣服了。」實際上這是普遍現象,近年來,女裝的平均退貨率只增不減。

「電商剛剛發展起來的時候,退貨率只有15%~20%不到,賣出去多少錢就賺多少錢,而現在我們的退貨率達到70%以上,銷售額看起來很高,但實際沒有什麼利潤了」。鄭先生做了12年的女裝,他感受到了網店商家和消費者的地位明顯發生了改變。

他告訴記者,特別是雙11大促活動,消費者爲了湊單衝動消費的情況更多,女裝退貨率更高。因爲有運費險,許多消費者把網店當「試衣間」,一件衣服同時買兩個顏色或者兩個尺碼,試穿後再退回去一件,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消費習慣。

今年來,許多消費者發現,以前關注和收藏的店舖接連關閉,還有的發佈了閉店通知,正在清倉甩賣。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已有40餘家女裝網店宣佈閉店或停止更新,其中不乏經營10年以上的老店和高分店舖。

今年5月,「少女凱拉」被爆出突然關店並失聯,在行業中引起軒然大波,該店舖憑藉低價銷售吸引年輕女性,月銷量超過90萬件,但最終卻因欠幾百個供應商上千萬元貨款走到了盡頭。幾個月後,曾經的「淘寶女裝第一人」張大奕的店舖「吾喜歡的衣櫥」也宣佈退場,與1200萬粉絲告別,據張大奕本人透露,原因爲毛利率已經支撐不了各項營運成本。

退貨和積壓庫存成爲壓死網店的最後一根稻草

退貨引發的連鎖反應,其中也有強制運費險帶來的成本升高,不斷積壓的庫存或許成爲壓死女裝網店的最後一根稻草。「按2塊錢一單運費算,3000個包裹大概要花6000元,參加雙11活動的話強制要求購買運費險,平均4元一單,所以如果退貨率高,賣得越多虧得就越多,最後就只剩一大堆庫存了。」鄭先生說。

鄭先生店舖一年最多做到2000多萬的銷售額,如今卻因爲資金鍊斷裂成爲今年閉店的女裝網店之一。鄭先生說:「競爭太大了看不到希望,包括設計、改版、美工、模特、店長、客服、倉庫等人工費用支出太大,利潤根本不夠覆蓋。」

鄭先生還告訴記者,如今各種平臺競爭加劇,各種規則的限制都會影響到商家的利益,其中不少商家想減少損失而推出預售模式,一旦超時發貨,也會面臨較多賠付。

「貨不對板、質量參差不齊」等吐槽成爲許多消費者退貨的共鳴。不少消費者稱,特別是一些網紅款爲了營造氛圍會在特定的環境找好看的模特拍照,拉高了期待,最後消費者拿到手的衣服要麼有色差,或者面料、版型不好,怎麼穿都不合適。

一行業人士表示,「一些網紅,她有可能穿着奢侈品的原版展示,但是因爲價格成本等因素,做出來的衣服一分錢一分貨,消費者拿到手後就會覺得貨不對板」,面對各種競爭,包括供應商和商家偷工減料其實是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很多商家也會拿去年的東西賣,同質化很嚴重。

他提到,實際上這些年卷設計、卷原創、卷創新,捲到現在許多大店都倒閉是行業優勝劣汰的一面,目前女裝呈現飽和狀態,僧多粥少,肯定會垮掉一批賣家。「如果別人在抄款的時候,你已經懂得去改款了,還能夠樹立品牌和調性,其實還是能繼續活下去的。」

對於女裝目前的瓶頸期,天使投資人郭濤認爲,電商平臺應適度調整強制政策,比如根據店舖信譽等差異化設定運費險要求,減輕優質商家負擔。同時加強對商品質量、描述真實性的監管,提升整體購物環境。

知名戰略定位專家詹軍豪表示,「商家與平臺之間的博弈,也實則是尋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從品牌定位的角度來看,電商女裝領域的高退貨率,揭示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錯位」現象。這不僅僅是尺碼、款式上的不匹配,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商家未能精準把握目標消費羣體的審美、品質需求及購物習慣。

他建議,商家需強化市場洞察,確保產品設計與行銷策略貼近消費者真實需求,減少因「期望落差」導致的退貨。

延伸閱讀:

雙11/海關截325萬件轉運假貨拘一人 檢3億6000萬冒牌波鞋電子產品

大陸「雙11」銷售放緩:低價不再是王道 商家力拼品牌價值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