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粥高耀威:繞自己的世界一圈,書店裡外的環島者

以前在西部生活,身邊偶爾遇到準備出發環島的朋友,帶着各種完成儀式的使命感出發,朋友們獻上祝福,出發時會有親友送行,像是要出國前送機一樣。後來,當我半移居至東部長濱開書店,成爲遠方的一站,有許多機會送往迎來各地的環島者。不知是否疫情催生的新生活型態,近年環島的人好多,或許封閉國門後,嚮往環遊世界的島民有機會收縮視野,先繞自己的世界一圈。

以一位東臺灣書店老闆的不成文統計觀察,環島者大部分從西部出發,不拘泥於徒步,騎車開車都有,有個在臺南賣杏仁茶的老闆,會突然帶着「去公園繞繞」的心意,騎上機車出發,24小時環島一圈,沒有爲什麼。除了豎立里程碑的任務者,我遇見更多脫出儀式的他們,在書店看書、在我家吃飯、搭我便車去認識鄰居,出發時那壯麗的使命,變得不那麼重要,環島也不過是出門走走,串串門子後就回家,不需要以達成什麼爲目標。

環島也不過是出門走走,串串門子後就回家,不需要以達成什麼爲目標。。 圖/胡士恩提供

環島,獨處,重新開機

繞臺灣本島一圈有不同路線,基本都要500公里,再怎麼說都是一件盛大的事,唯出發時的心態,已經逐漸改變,再加上沿途的便利性提升,完成環島一圈的意義慢慢放淡,沿途俯拾即是隨遇而安,藉着越遠越好的出走,讓自己重新開機,成爲目的。

疫後日常的轉變,人們對時間的使用與距離的看待,有了新的詮釋,一下子我們會不得不擁有好多時間,在臺灣帶着飛行的心態出門,哪裡還能稱得上遠。近來,甚至有一種「該不會身邊的人都環島過了吧」的感覺,前幾天與村內的孩子們去溪邊玩,一位之前曾來書店換宿過的朋友隨行,我順口一問,果然徒步環島過,他說環島時他不會戴上耳機只看前方,會盡可能的讓自己去接觸,去看去聽去跟陌生人打招呼,去感受新的事物,左顧右盼的走。

另一位遊牧型的書店換宿店長,當時因爲他自備了一臺自制音響到來店裡換宿,引起我的好奇,吃飯閒聊時得知,還參與過飛機的研發,或許長年在一個單位從事機密作業,退休後開始出走,以車泊的方式旅行,一站一站順其自然的,不知不覺的環了島,在我家的餐桌上,一桌子陌生人前,他侃侃而談網路交友經驗,談對感情的看法,我聆聽他的故事時心想,是否正因爲萍水相逢,來來去去,在各方流動的生命面前,在可能不會再相會的異鄉人前,反而更能坦然地做自己。

年紀不輕,卻是生命最輕之時

書店最年長的換宿者年紀是76歲,幾個阿公阿嬤輩的組成「花甲騎士團」騎車環島,四個人輪流來顧書店,體會不同的人生,就像詹宏志先生在《我臺北我街道 2》書中,對老年心境的描述:「心如止水的時刻也總有小石子引起的漣漪,讓生活出現一場不曾預期的小冒險。」與其說他們要證明什麼,更讓我感覺到玩在當下的率性,住得好吃得好,累了就停,想走就走,反正時間多得是。類似這樣的心境,一位60歲的阿嬤,約了從網路結識的五十多歲阿姨網友,一起來書店換宿,兩人住在書店共事七天。一位全臺四處換宿的大姐,環島經歷豐富,熱愛走路,從花蓮走路到長濱來接班,後來沒有全程徒步,因爲路上被狗咬,狗主人載她去包紮後直接送她過來。遲暮之年的人,灑脫起來,還真帥氣!

離家越遠,越接近自己

有一次一位徒步環島的少女,原定要在長濱駐足一晚後繼續南下,結果掉入鄉親人情蜘蛛網,多待了好幾天。某天在我的車上聊天,她說環島是爲了遠離家人,17歲的年輕人,想掙脫什麼,想證明什麼,一時半刻很難有什麼具體的成果,最快的方法是離開,至少先去繞個臺灣一圈,證明自己不是走不出房間。在路上,他們會與許許多多的自己相遇,會從別人的生命窺見世界的各種面貌,會發現平凡的自己也能踏實的活着的單純喜悅。

另一位騎着三輪車賣甜點的年輕人,問我可否在書店門口擺攤停留幾天,那時候我不在長濱,任他自由發揮,後來因爲甜點廣結良緣,住進山上鄰居家,在長濱待了一個月,最後花了350天才完成環島一圈,這中間還人車一體去了離島。這漫長的旅程,沿途結識果農、主婦及老闆們,研發出不同的口味,都不是他意料中的事,離開家後才慢慢確立自己的存在,最近他還在旅行,一下子就出現在我面前,幾百公里彷彿隔壁一樣。

前陣子,我開車在南迴往臺東的路上,下着雨,等紅綠燈時,一輛摩托車停在我的右前方,騎士的背上貼着「離婚環島」的字樣,我心想,繞這一圈的理由還真多。祝福所有正在這條五百多公里路上的環島者,能從一意孤行的遠行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捷徑。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