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時有多慘烈?

01

景元四年(263年)秋八月,由於姜維之前的防守策略出現重大失誤,加之季漢內部人心浮動,出了內鬼,曹魏鎮西將軍鍾會沒費多大的勁兒,就突破了漢中天險。

漢中是益州門戶咽喉,漢中丟了,蜀地早晚不保。

季漢瞬間風雨飄搖......

或許是怕鍾會下一步從嘉陵江水道抄自己後路,姜維在擊退三路魏軍最菜雞的諸葛緒之後,迅速整軍,退保劍閣棧道。

九月,鍾會率軍抵達劍閣關口,兩軍再次進入相持階段......

鍾會很開心,就算劍閣攻不下來,突破漢中的含金量,已經足以鍾會成爲大功臣。

畢竟曹魏此前也沒人拿下過漢中。

02

洛陽城內的司馬昭收到鍾會拿下漢中的捷報後,更是欣喜若狂——

雖然還沒有滅亡季漢,但突破漢中的含金量已經足夠他洗刷奪權篡位的污點。

他可以重啓奪權篡位的程序了。

十月,傀儡皇帝曹奐下詔,司馬昭進位相國,封晉公,加九錫。

司馬昭再沒像前2次那樣假惺惺的故作推辭,爽快就接受了。

司馬昭在心裡罵了罵曹髦,順了順氣。

至此,這出大戲終於有驚無險的演完了。

03

只有一個人不開心。

誰呢?

徵西將軍鄧艾。

原本按計劃,是由鄧艾和諸葛緒一起堵住姜維。

諸葛緒被姜維擊退後,帶人去找鍾會匯合,想將功補過。

可諸葛緒到了劍閣,鍾會就以臨陣失機的罪名將他抓了起來,並檻送洛陽。

“會與緒軍向劍閣,會欲專軍勢,密白緒畏懦不進,檻車徵還。”

計劃是鄧艾和諸葛緒一起執行的。

鍾會抓了諸葛緒,給鄧艾敲響了警鐘:除非自己的功勞能比鍾會高,不然肯定也會被鍾會“整頓”。

怎麼辦?

鄧艾給司馬昭發了封報告信,說自己有對付姜維的辦法。

方法是:神兵天降,

鄧艾率軍,走陰平小路,到達涪城(今四川綿陽涪城區)。

如果劍閣蜀軍回防,那鍾會就能趁機突破劍閣防線......

如果劍閣蜀軍不回防,那涪城必然空虛......

《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載:

維遂東引,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04

其實,偷渡陰平的計策並不高明。

因爲陰平小道,荒無人煙,路程艱險,長達700餘里。

簡直就是後勤補給的噩夢。

恐怕沒走到涪城,在路上就全軍覆沒了。

鄧艾曾經在淮南負責過屯田工作,不會不知道,走這條路,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堪稱九死一生。

但鄧艾仍然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征途。

一是他不願意坐以待斃;

二是他已經60多歲了,因爲寒門出身,在曹魏始終擠不進上流圈子,伐蜀之役是個大好的機會,贏了就能跳龍門。

但輸了,萬劫不復......

十月下旬,鄧艾帶着三萬多人出發了。

一路上歷經各種艱難險阻:

“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爲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等走出陰平小道,達到江油的時候,三萬大軍就剩一萬餘人。

而且已經沒有戰鬥力了。

鄧艾很清楚,這時的自己隨時都有被吃掉的風險......

05

鄧艾沒想的是,蜀軍的江油守將馬邈直接投降了。

爲什麼馬邈直接投降?

出了內鬼。

誰呢?

《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光祿卿譙周。(這貨說白了是個公知,以前還寫過一篇《仇國論》鼓吹投降魏國的好處)

季漢朝廷的人事都是荊州派拍板、東州派協助。

益州本土派被打壓。

所以對於益州本地豪強來說,包括劉璋和劉備都不是好東西。

他們唯一看得慣的,反而是實施了九品中正制的曹魏。

譙周就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人物。

在譙周眼裡,如果曹魏攻滅季漢,荊州派和東州派都要被清洗。

那簡直是翻身農奴把歌唱啊!

譙周還編了個無恥的投降理由:

“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

什麼意思呢?

我們的老皇帝叫劉備,“備”就是“準備好了”;

我們的現任皇帝叫劉禪,“禪”就是“讓出去”。

倆字連在一起看,就是“我們準備好了,可以讓出去了!”

其實譙周也不是天生反骨。

劉備稱帝的時候,譙周也算是真心擁戴。

但復興大漢的口號喊了40多年,國家卻越喊越窮。

自然沒人再鼓吹了北伐了。

再加上姜維北伐始終打不出去的“事實”,這種投降的論調,在譙周的刻意引導下,使得季漢人心日漸離散。

06

江油失守後,劉禪慌了。

這會兒再去調動姜維沒用了。

因爲:

1、前往劍閣的路被鄧艾封死;

2、姜維一旦回兵,鍾會那十幾萬大軍肯定會尾隨追擊,到時候季漢亡的更快。

沒辦法,劉禪只能讓諸葛瞻帶着荊州派二代——尚書張遵(張飛的孫子)、尚書郎黃崇(黃權的兒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的侄子)等前往綿竹迎戰。

07

路上,黃崇頻頻建議諸葛瞻據城守險,跟鄧艾玩對耗。

但諸葛瞻並沒有聽取他的意見。

諸葛瞻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季漢已經丟掉的大片土地,除了姜維主動放棄掉的,漢中、江油兩地都是被自己人賣掉的!

如果入城防守,誰能保證隊伍裡沒有內奸,不會重演之前的戲碼?

只能拼死一戰!

08

看到諸葛瞻的一刻,其實鄧艾是慌的。

趕緊寫了封勸降信給諸葛瞻,承諾:假如歸順,就上奏請求冊封諸葛瞻爲琅琊王(琅琊是諸葛氏的祖籍地)。

但這種拉攏明顯毫無意義的。

在斬殺鄧艾使者以後,諸葛瞻下令,蜀軍展開決死衝鋒。

在諸葛瞻的指揮下,魏軍打得很艱難,連鄧艾的兒子鄧忠都一度想勸老爹撤退。

鄧艾大怒:“撤?撤就是死!”

鄧忠無奈,只能調轉馬頭再戰,終於極其艱難的戰勝了蜀軍。

而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張遵、黃崇、李球等人全部力竭而亡...

季漢的這批二代們,雖然無論從戰力還有謀略上來看,都遠遠遜色於他們的父輩,但他們的精神力量,還是足以告慰先人的。

以川蜀一隅之地想擋住北方曹魏的輪番進攻,明顯是不現實的,這個結果其實在東吳偷襲荊州時,早已經註定了。

09

諸葛瞻戰死,綿竹已破,鄧艾繼續進兵,現在的成都城已然山窮水盡。

劉禪召集羣臣商議下一步該怎麼辦。

大臣們給出兩種方案:

1、退入南中,季漢在南中設有庲(lái)降都督並屯兵一萬,以南中七郡跟曹魏做長期抗戰;

2、順江而下,永安的江州都督區也有兩萬人馬,再以東吳爲依託,將來也能反攻成都。

這時候,譙周再次“挺身而出”怒斥羣臣:“你們這都出的什麼鬼主意?!”

接着,譙周自己亮明底牌:“陛下,您現在只有出城向鄧艾投降這一條路了!”

爲什麼呢?

1、投靠東吳,勢必要向孫休稱臣,曹魏的地盤比東吳大,將來肯定是要被曹魏滅掉的,既然都是投降,我們爲啥不找個大點兒的國家呢?

2、同樣的道理,東吳都不是曹魏的對手,南中巴掌大的地方,又有很多蠻夷,就不要做無謂的抵抗了。

《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載:

“惟周以爲: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爲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爲小稱臣,孰與爲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爲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羣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

譙周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其他人一時語塞。

因爲朝廷裡所有能戰、敢戰的大臣們,要麼在姜維那,要麼已經跟隨諸葛瞻戰死在綿竹,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殘,就是投降派。

投降已是大勢所趨。

但劉禪還有點擔心,於是問:“如果鄧艾讓咱們投降,非要開戰咋辦呢?”

譙周給劉禪吃下寬心丸:“如果曹魏將來不給您高官厚祿,我這把老骨頭就親自去洛陽替您討說法!”

至此,投降一事板上釘釘。

只有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還有點骨氣,請求背城一戰,劉禪不同意,劉諶只能先把自己老婆孩子全殺了,然後跑到昭烈廟(供奉劉備神主排位的地方)自殺。

之後鄧艾剛在成都城外紮下營壘,劉禪就讓下人把自己綁好,帶着太子劉璿、諸王及羣臣六十多人擡着棺材前來拜見。

劉備當年闖蕩天下三十多年掙下的這點兒家業,被兒子在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內,賣得乾乾淨淨.....

寫到這裡,不免心裡有點堵得慌。

誰都不願意看見季漢以這種方式草草收場,可歷史的事實就是這麼不近人情。

ps

遠在劍閣的姜維知道劉禪投降後,說: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但最終迫於無奈降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