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性暴力」衝擊精神健康 專家提醒受害者要求助

爲保障數位性暴力被害人權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3條將在明日上路,業者接獲申訴後,必須立即限制瀏覽、移除資料,同時將犯罪資料留存180天,提供警方調查。(示意圖/shutterstock)

國內6月爆發臺版N號房事件,引發社會討論。爲保障數位性暴力被害人權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3條將在明日上路,業者接獲申訴後,必須立即限制瀏覽、移除資料,同時將犯罪資料留存180天,提供警方調查,否則將遭開罰60萬,可連續開罰,最重會被「封網」。專家表示,數位性暴力將對受害者造成精神健康、社交、睡眠、工作表現等方面的衝擊,提醒受害者求助,除留存證據,也可尋求法律專業人士協助,並與親友、精神科醫師分享出境,尋求情感及精神上的支持。

行政院院本部及僑委會性別委員、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數位性暴力指的是透過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手機等數位平臺進行的侵犯、恐嚇、騷擾、貶低等行爲,會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受害者可能會產生焦慮、憂鬱、自卑、自尊心低落等精神健康問題,而持續的數位性暴力可能讓受害者感到恐懼和無助,影響他們的情緒穩定性。

楊聰財表示,由於擔心再次受到攻擊,一些受害者會選擇遠離社交媒體和網絡,與朋友、家人和社區的聯繫減少,進一步加劇社交孤立感。發生數位性暴力時,受害者的外貌、性格、性取向等特點也可能受到攻擊,導致自尊心受損,對自己感到不滿、自卑,甚至自我厭惡。

在持續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困擾之下,楊聰財指出,受害者也會出現睡眠問題,如失眠、惡夢等,影響日常生活和功能,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學業或工作表現下降,專注力和創造力受影響,長期的壓力也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免疫系統下降、消化問題等。另外,數位性暴力也可能導致受害者難以建立健康的信任關係,變得較爲謹慎,對其他人保持距離。

楊聰財表示,數位性暴力是嚴重問題,根據衛福部調查,有過半的受害者不願報警,他推測可能是因爲擔心報警後會面臨更多的問題,或者因爲對法律程序和過程不瞭解。其實法律可以保護受害者免受進一步的侵害,並追究加害者的責任。如受害者想要採取法律行動,但不確定如何處理,建議尋求法律專業人士的建議和援助。

他替受害者保存所有有關數位性暴力的證據,例如截圖、留言、郵件等,並注意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避免在網路上公開個人資訊。此外,也要尋求朋友、家人或精神醫療專業團隊的支援,分享自己的處境,並獲得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若能參與有關數位性暴力、網路安全的社會運動,更有助於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促成相關問題的改善。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