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 催動健康臺灣

MedBobi醫護聲易通結合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型與語音辨識技術,不僅能精準辨識96種語言轉換,還結合多模態生成式AI技術,只要輸入病歷、影像資料,就能提供更專業的治療建議參考。工研院/提供

資通訊科技與AI將重塑醫療生態,醫療照護場域也正從傳統醫院擴展至居家,進一步延伸至醫病互動體驗;在「健康臺灣」願景引導下,運用數位科技收集數據,加以整合應用,發展以數據驅動的個人化精準醫療健康照護模式,不僅帶來商機,也將提升國民的健康福祉。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吳信茂指出,智慧醫療是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的應用情境。透過數位化醫材串接醫療資訊系統,結合醫療物聯網等技術,可提升醫院的照護與資訊管理效率,還能將醫療服務延伸至日常生活場域,是近年全球醫療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

儘管疫情後全球緊縮數位醫療投資,但整體數位醫療市場仍持續高成長。Frost & Sullivan預估,2023至2028年數位醫療市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爲15.1%,市場規模至2028年將達4,790億美元,以數位診斷市場規模與成長性最大。

吳信茂表示,政府提出「健康臺灣」倡議,其中癌症篩檢與預防、智慧醫療結合健康照護、改善醫療人員工作環境、三高病患加入照護網等,均可結合數位醫療科技來優化提升,也帶給產業創新的機會。以三高病患生理監測爲例,連續式長天數的穿戴式裝置,需要微型化感測晶片,搭配傳輸或運算晶片進行AI數據分析;再如遠距醫療服務,透過裝置感測,將資訊傳輸至雲端平臺或物聯網,再到醫師端,輔以AI診斷或分析建議,都是廠商可着墨之處。

目前全球醫療器材產業迴歸常態,市場穩健成長。工研院統計,2023年全球醫療器材(含體外診斷醫材)市場規模達5,148億美元,預估2023至2026年的年複合成長率6.1%。產科所經理林怡欣指出,觀察全球前十大醫材廠的產品佈局,高齡化社會正深刻影響醫材市場發展方向,特別在數位醫療領域,慢性病管理產品成爲關注焦點。如心血管微創設備與遠距連續監測系統等創新醫材的研發,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老年疾病相關醫材銷售動能轉強,包括Johnson & Johnson和Stryker等醫材大廠,在骨科、神經外科及微創手術領域的產品線表現亮眼。

iSleePad 智慧舒眠睡墊透過非接觸感測裝置,完全不用黏貼或接觸皮膚,就能輕鬆監測睡眠時的心跳、呼吸等數據,甚至有異常離牀偵測,無論是銀髮族、嬰幼兒、成人統統都適用。工研院/提供

近年臺灣在心血管、骨科領域的CDMO能力逐漸完備,新創公司積極投入開發,如植入式神經電刺激和微創手術器械等高技術產品。業者可以ICT背景爲基礎,聚焦於高階醫材、遠距醫療、精準醫療及去中心化個人醫療等領域,運用AI開發創新且具國際競爭力的醫療產品,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

疫情與超高齡社會來臨,改變了健康照護模式。產科所分析師陳宛鬱指出,遠距醫療一開始是疫情期間的應急之策,現在演變爲在宅醫療趨勢。在宅照護可分爲在宅醫療、在宅急症照護與在宅安寧等三種模式。隨着居家醫療設備快速發展,患者即便在家中也能接受與院內相仿的醫療服務(HaH),尤其對需要密集照護或急症監控的患者影響深遠,並逐漸拓展至在宅安寧領域。

在宅照護可延續日常生活,照護者角色從醫院職員擴大至家屬、居家醫療團隊、長照團隊及社區資源,有助降低醫療成本,還提升患者及家屬生活品質。隨着國內醫療電子病歷和通訊診療辦法等法規實施,已爲居家醫療數位化做好準備,以臺灣高水準的醫療體系與技術基礎,未來有機會遠距醫療與在宅醫療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全球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雙重挑戰,勞動力結構變遷,也對醫療資源造成巨大壓力。於此同時,AI、物聯網(AIoT)與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加上設備整合,爲高齡照護需求帶來曙光。

產科所分析師呂明芳表示,儘管近年全球在高齡科技與慢性病管理產業的整體投資趨緩,特定領域如高齡者退休財產規畫、穿戴型心臟監測裝置的投資卻顯著增長,顯示高齡照護正朝全方位且個人化的服務模式邁進。

從國際創新應用案例來看,AI在健康照護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並在智慧醫療與高齡照護領域實現多項技術突破。例如結合AI運算的穿戴式裝置,可提供位置追蹤、跌倒偵測及健康狀況預測等功能,猶如隨身的AI高齡照護平臺;或透過健康數據驅動,發展遠距復健訓練與健康管理,實現更精準且個人化的醫療模式。呂明芳建議,國內業者可從這些面向挖掘中高齡者商機,強化產業鏈整合與跨國合作,鞏固國內健康照護市場基礎,進一步拓展海外高齡照護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