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丨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叢書

在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75週年華誕之際,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於2024年9月27日在北京隆重召開。

今日,向大家推薦由雲南省高等學校民族團結進步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和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智庫推出的“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叢書”。

本叢書全面總結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的成功經驗,深刻闡釋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深入揭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內在邏輯,深入研究推進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期不斷鞏固和加強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並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彰顯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價值和意義,爲化解“文明衝突”和民族紛爭,促進文明互鑑、族際和諧提供借鑑。

總 序

王德強

民族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而不是“想象的共同體”。人類社會是民族的大千世界,當今世界仍有兩三千個民族。民族多,國家少;多民族國家多,單一民族國家少,是當今世界的常態。如何處理統一性和多樣性之間的關係,實現“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國民整合,是世界性的難題。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解決民族問題的觀念和實踐多以消除差異爲目標,其手段不外乎武力征服、強迫同化、驅趕圍困,甚至趕盡殺絕。這種手段或政策,在西方殖民主義時代形成了通則,並被推向極致,爲今天世界民族問題留下了諸多的“歷史遺產”。

殖民時代結束後,隨着同化、熔爐政策的整體性失敗,多元文化主義開始成爲西方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潮流,但是好景不長,“多元文化主義已經過時”的論調接踵而來,與之相呼應,“文明衝突論”甚囂塵上。世界許多國家似乎對多樣性失去了興致,對處理統一性和多樣性之間的關係失去了耐心、窮盡了智慧。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多民族國情相結合,開闢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締造了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輝煌事業。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正確處理民族問題。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列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國家學說,結合中國民族問題的現狀,明確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這一馬克思主義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原則。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民族團結是民族平等的目標和實現形式。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國的反帝國主義運動要併入世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革命浪潮中,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聯合起來。“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主張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進步思想的萌芽。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了民族平等政策,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凡是居住在蘇維埃共和國的少數民族勞動者,在漢人佔多數的區域,和漢族的勞苦人民一律平等,享有法律上的一切權利,並履行相應義務,而不加任何限制。1934年5月5日,中國共產黨在《黨團中央爲聲討國民黨南京政府告全國勞動羣衆書》中首次提出了民族團結的主張,指出不分黨派、職業、民族、性別、信仰都團結起來,一致抗日。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團結各民族,並建立了多個少數民族地方自治政府,積累了民族團結和民族工作的寶貴經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聯合國內各種力量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7年8月15日《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明確提出“抗日的民族團結”,主張全民族的聯合和一致對外。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都堅持民族團結、一致抗日的主張和政策。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處理民族事務的政策主張從民族“聯合”走向民族“團結”,並在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下,實現了從民族“聯合”到民族“團結”的根本轉型。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客觀分析當時的形勢,把抗戰時期民族團結、抗日救國的政策主張,發展爲各民族團結起來,共建獨立、自由、和平、統一和強盛的人民民主共和國的主張。1947年5月,針對當時一些人提出的內蒙古“獨立自治”的錯誤傾向和分裂活動,中央明確提出建立第一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中國成立前夕,在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經驗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團結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爲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各民族團結的行爲。”這一規定豐富和深化了中國共產黨關於民族團結理論與政策的內涵,併成爲新中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全面開創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團結;在民族地區政權建設進程中把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政治與經濟相結合,因地制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增強各民族的團結,維護國家統一;派出中央民族訪問團,毛澤東手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爲訪問團壯行,訪問團累計行程8萬多公里,足跡遍佈除西藏、臺灣外的所有民族地區,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消除民族隔閡,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各民族的團結。繼而又開展了民族大調查、民族識別等工作,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對多民族國情的認識,爲全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和促進民族團結創造了條件,分類指導,改革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終結了民族壓迫、剝削、歧視的歷史,全面建立了促進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發展的嶄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民族團結達到了全新的水平。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這段時期,各民族的團結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民族工作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期”。

20世紀70年代末,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帷幕,重新駛入了鞏固和加強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正確航道。1979年全國邊防工作會議重申了黨的民族政策,確定了新時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中間,普遍地、深入地、大張旗鼓地進行民族政策再教育,認真檢查民族政策的執行情況,切實解決存在於民族關係方面的問題,消除不利於民族團結的因素。”各地在貫徹落實中央的這一精神過程中,創造性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以鄧小平爲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性地提出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的重要思想,並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最終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關於中國民族關係“三個離不開”的基本認識。同時,根據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歷史性轉變,及時將民族工作的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加大民族政策貫徹落實力度,特別強調了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核心,並逐步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時期民族工作主題。“兩個共同”的思想深刻闡釋了維護民族團結和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辯證關係。在實踐層面制定並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制定實施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少數民族事業發展三個專項規劃,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專門研究部署加快西藏、新疆等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定期召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全面、深入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等等。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我國不僅保持了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而且全面推進了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走向與變化,全面分析和科學研判我國民族工作新的階段性特徵,深入研究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民族工作的時代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做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科學回答了新形勢下推進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全面闡釋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徹底澄清了近年來民族工作領域理論上的一些模糊認識,切實糾正了實踐中的一些不當做法,開啓了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航程。民族地區的五大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展開、深入發展。

在理論層面,深化了對多民族國情的認識,強調多民族是“特色”、是“有利因素”,多元一體是“重要財富”、是“重要優勢”。這一新定位、新認識,爲族際交往從“各美其美”走向“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提供了內在根據;強調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各民族之間是大家庭裡不同成員之間的關係,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築共有精神家園,爲夯實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物質基礎指明瞭方向。

在實踐層面,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強調推動民族工作要做到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並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物質層面的問題要靠物質力量、靠發展來解決;精神層面的問題要靠精神力量、靠思想教育來解決。強調法律保障和爭取人心並重:習近平總書記既強調要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又強調“做好民族工作,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 要“綿綿用力,久久爲功”, 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強調要在全社會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應少做“漫灌”,多做“滴灌”和精耕細作。強調城市民族工作中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既不能搞關門主義,也不能放任自流,關鍵是要抓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兩頭對接,着力點是推動建立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民族事務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科學回答了新的歷史階段民族工作中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

由雲南省高等學校民族團結進步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和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智庫推出的“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叢書”全面總結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的成功經驗,深刻闡釋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深入揭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內在邏輯,深入研究推進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期不斷鞏固和加強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並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彰顯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價值和意義,爲化解“文明衝突”和民族紛爭,促進文明互鑑、族際和諧提供借鑑。

2017年4月22日於臨滄

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叢書

多元共享:

香格里拉藏族生計方式轉型研究

王靖婧 著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ISBN:978-7-5228-3754-3

本書呈現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的藏族家庭生計方式轉型現狀,以及當地藏族家庭在生計方式轉型過程中族際交往變遷的歷史圖景,客觀描述了藏族家庭在交易場域、居住場域、婚姻家庭、職業場域等社交網絡中的族際交往與互動的變遷情況,重點分析了藏族在族際交往空間、語言文化、建築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的變遷情況。本書爲探索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民族團結提供寶貴的田野素材,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交互與共同:

新時代民族團結的倫理路向

杜幫雲 著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ISBN:978-7-5228-3400-9

本書闡釋了新時代民族團結的倫理內涵、倫理主旨和倫理精義,探析了新時代民族團結的正確倫理導向和主要倫理資源,系統論述了新時代民族團結的理論倫理和實踐倫理。本書既探索了新時代民族團結的倫理地位、倫理基礎和倫理方法,又展望了新時代民族團結的倫理運用、倫理建設和倫理願景,對新時代深刻把握民族團結的本質和發展方向、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升級版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實證研究:

以西寧市爲例

杜娟 著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ISBN:978-7-5201-8809-8

本書通過對青海省西寧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實地調查,以個案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他們在城市中的生產、生活、文化、社會關係、社會交融等方面的狀況,關注不同民族流動人口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客觀呈現了青海省西寧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政治層面、經濟層面、文化心理層面的交往交流交融狀況,較爲深入地分析了西寧市民族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城市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點之一是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本書結合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自身的特點,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以期裨益於新時代民族工作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國民團結:

法國的理念與實踐

陳玉瑤 著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ISBN:978-7-5097-2484-2

法國“國民團結”指向“公民團結”,即“人民的團結”,最終落實爲“社會政策”;而中國“民族團結”則多指向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往往落實爲“民族政策”。帶着這樣一種比較視野和中國關懷,本書全面闡釋了法國“國民團結”的概念、理論、實踐與問題。其學術價值在於以法國爲案例,對民族政治學如下三個基本問題及其相互關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一,如何解釋現代國族-國家的理論設計與實際形成;第二,如何解釋國族-國家內部成員的平等身份(公民)與民族差異問題;第三,如何認識國族-國家統一與公民權利平等前提下民族羣體的特別權益以及族際整合。

佤族歷史文化研究

趙明生 著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ISBN:978-7-5201-3291-6

本文集收錄了作者在佤族歷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和調研報告,既有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的學術論文,又有在應用研究方面有所建樹的對策性研究成果,觀點獨到、資料豐富,代表了佤族歷史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本文集的出版將對推動佤族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爲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揮其應有作用。

親歷與見證:

民族團結誓詞碑口述實錄

王德強 袁智中 陳衛東 編著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ISBN:978-7-5201-2719-6

這本由佤族部落頭人之子肖子生講述的民族團結誓詞碑歷史,不僅客觀呈現了民族團結誓詞碑建碑的歷史過程,也是對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範區建設實踐特色與基本經驗的鉤沉,更是對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與實踐正確解決民族問題道路的歷史見證和再現。全書由圖片、正文、附錄三個部分組成。正文爲肖子生口述實錄部分,全文由“我的父親肖哥長”“佤山風雨飄搖的歲月”“參加共和國成立週年慶典”“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的誕生”“血踐誓言”“翻開民族團結歷史新篇章”“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歷史見證”七個部分組成;附錄由《肖子生訪談實錄補記》和與民族團結誓詞碑建碑緊密相關的歷史文獻組成,與正文部分形成相互印證、互爲補充的關係,盡力爲讀者再現、復原民族團結誓詞碑建碑的歷史面貌;圖片則由與民族團結誓詞碑相關歷史資料圖片和肖子生家庭歷史照片組成。

互嵌式社會與民族團結:

人類學的視角

張少春 著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ISBN:978-7-5201-2491-1

本書以中共中央提出的推動建設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區爲政策支撐,以國內外民族社區建設理論的最新發展爲基礎,以青海省部分民族社區爲調研對象,從數個維度開展實證研究,以判斷青海省民族社區“相互嵌入”程度,分析影響“相互嵌入”的因素,探尋建設互嵌式社區的路徑,對於民族和諧與民族關係穩定乃至國家發展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企業發展與民族團結:

民族地區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與實踐

劉玲 著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ISBN:978-7-5201-0523-1

本書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切入,探討民族地區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對民族關係的正向影響、對民族團結形勢的總體影響。在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一般理論探索的同時,本書將研究視角聚焦於民族地區,試圖從我國多民族國情出發,考察民族地區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因素和制度環境,以期更好地把握影響社會責任理念和行動的制度因素,進而從組織與制度互動的角度爲制度的堅持和完善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理論與實踐

周競紅 著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ISBN:978-7-5201-0478-4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民族問題具體歷史實踐爲切入點,在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觀察和研究內蒙古民族關係演變過程,揭示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等不同歷史階段,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爲目標,積極探索民族團結進步的制度建設,使內蒙古成爲民族團結進步的模範的歷史過程,總結自治區成立七十年來民族團結進步的經驗,爲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提供參考。

策劃:周志靜

編輯:佟 譞

審校:周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