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私募“降費”結果出來了!

購買一個私募資管產品,究竟該支付多少的管理費、託管費、買賣手續費?

答案几乎和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一樣令人莫衷一是。

但事實是,每當銷售市道走入低迷時,私募行業就會涌現出一些“降費”的新鮮案例。

過去一年內,也是私募產品的“降費窗口期”。儘管步驟不如公募產品來的整齊劃一,但只要在渠道有新發,部分私募陸續選擇了對相關費率做一些調整。

這樣的“低費率”產品會給投資者創造更好的性價比麼?

個別私募淨值明顯回撤

一家上海中型私募(後簡稱“G私募”)日前就遇到了淨值方面窘境。

第三方信息顯示,該公司旗下有個別產品在短短一個月,回撤了27個百分點!直接把持有人“跌懵了”。

而且,這家“名不見經傳”的主觀私募,雖然管理規模不及50億元人民幣,但其一度是一家知名“券商機構”(外號“券商貴族”)“貨架”上的熱門產品。

這樣的成績單,當然會引出不少關注和持有人的爭議。

半年前曾降費

但其實,這傢俬募曾經在半年前進行過降費(下調管理費),而且當時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撫投資人的效果。

2024年2月初,G私募向相關產品份額持有人發佈如下公告:

經我司研究決定,於2024年2月6日起,將本基金的管理費率由1.5%/年下調至1.125%/年。

這份公告進一步表示:此次管理費下調將直至本基金產品的淨值恢復至1.000後(才恢復);

此前放棄計提的管理費將不會追溯。如後期需要恢復合同約定費率將另行通知。

應該說,這家機構當年的“降費誠意”頗爲足夠。

效果如何?

那麼這傢俬募機構今年啓動的管理費下調,能給投資者帶來多大實惠?

可以從以下角度來計算:

一、 管理費縮減0.375%。

如果持有人100萬元本金,一年可以省下來3750元。

二、 淨值表現。

據第三方平臺的數據:截至2024年7月12日,相關代表產品年內依然浮虧約25個百分點。以此計算,每100萬浮虧25萬元左右。

顯然,截至最新表現,這家資管產品並沒讓投資者賺上錢——當然這是短期內的。

券商巨頭曾重點推薦

資事堂注意到:此前,G私募曾經獲得了一家券商巨頭的重點推薦,且當時該券商推介時講述的業績亦領先於衆多主觀多頭同行。

換言之,雖然G私募名氣“一般”,卻有巨頭平臺爲其“吶喊”募資。

這或許與G私募的核心團隊成員的經歷有關。

相關資料顯示:該私募機構的主要創始人早年曾在某家券商自營投資部門任職,而公司合規風控負責人先後在五家券商擔任分析師,公司總經理亦曾擔任小型券商的首席戰略官。

以團隊人員簡歷而言,這樣的已經算豪華了。

但最終結果就如資管產品的風險提示所提及的那樣,過去業績並不代表未來。

“關鍵”還是收益

過去一兩年,資管機構“降費讓利”的消息不絕於耳。

但從實際情況看,簡單的降費讓利並不能把某些資管產品拉出淨值“泥淖”。

相反,部分幅度較大的降費後,部分產品對機構而言成爲了“賠本賺吆喝”的產品,反而降低了相關團隊對該類產品的投入和專注程度。

根據業內出示的情況,一個資管產品的成本至少包括以下幾類:

1、管理團隊的人員工資:一個團隊管理多個產品的話,相關費用由上述產品分攤;

2、管理機構日常的運營費用:包括但不限於房租、系統投入(包括自建和購買)公司成員出差調研費用、產品清算和風控支出等;

3、銷售費用:只要相關產品不是直接從資管機構處“直銷”購買,那麼該產品就會產生銷售費用,其中一部分由投資者直接支付(以申購費形式),還有部分由管理人支付(尾隨佣金)。

4、其他維持公司正常運作的費用。

而且,前述的例子也證明了,對於持有人而言,對利益影響更大的是淨值波動。

只有讓投資者的產品中長期可以掙錢,掙到合理的回報,纔是對投資者權益最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