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非金融業者完成移工匯兌沙盒實驗 劍指電支市場

根據《財訊》報導,電池模組廠統振在2021年年底拿到移工國外小額匯兌執照,在金融市場激起漣漪。隨着外籍移工的人數有望穩定攀升,相關商機也在逐步發酵。(圖/財訊提供)

來臺照護長輩的印尼社福移工溫妮,每個月都透過東南亞雜貨店將薪水匯回家鄉。對她來說,簡便、人情味是她選擇用雜貨店跨國匯款的理由;這種長期未受主管機關監理的地下金融,也一直都是外籍移工主要的金流管道。不過,隨着統振2021年10月獲得金管會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執照後,移工跨國匯兌市場的版圖有機會出現改變。

統振總經理何明哲,接受《財訊》採訪時指出,過去可以合法經營跨國匯兌業務的是銀行業者,但2018年受到亞太反洗錢組織來臺評鑑,洗錢防制趨嚴的影響,銀行不再重視相較其他業務規模偏小的移工匯兌,因此統振順勢向金管會遞件申請移工跨國匯款的監理沙盒實驗,因爲只要拿到執照,就能有KYC(客戶身分審查)及AML(洗錢防制)等流程不用再透過銀行、匯款速度大幅縮短至半小時、能提供優惠匯率等3大代結匯業者沒有的優勢。

會想進軍這個市場,主要是因爲統振長期經銷電信預付卡業務,受惠移工對於預付卡的需求,讓統振有機會接觸移工,進而瞭解移工的匯款需求;隨着智慧型手機普及,匯款更具即時與便利性,就此讓原本從事代理及電池模組代工的統振,跨進了金融市場。

移工金流 近8成黑市交易

《財訊》報導指出,據勞動部統計,來臺就業的外籍移工在2019年達到近72萬人歷史新高,近兩年則受到疫情影響,移工人數略減至約70萬人。但如以外籍移工每月約有100萬筆跨國匯款、每筆匯款平均收取150元手續費計算,移工匯兌創造的手續費收益光1個月就高達1.5億元。且可確定的是,臺灣基礎建設、長照人才需求甚殷,使得未來移工跨國匯兌的規模仍將穩定向上。

但受限於語言、文化、成本,移工極少到銀行匯款,反倒是代結匯、仲介、雜貨店等業者成爲移工匯款的主要管道。根據一位長期觀察移工匯兌市場的天使投資人表示,在臺灣具有一定市佔率的業者,除了剛獲得金管會執照的統振外,就是代結匯業者東聯互動,兩大業者加起來市佔逾20%,剩下的近80%,幾乎都在俗稱「黑市」的地下金融中進行,「便宜的手續費或匯差,當然是最大的誘因。」

因此繼統振拿到金管會核發的執照後,金管會銀行局表示,東聯互動也在2021年11月遞出申請;就連過去因爲增資不成功而被金管會駁回執照申請的易安聯,也已在2021年11月增資到1億元,未來動向備受關注,顯示愈來愈多業者都正積極搶食合法合規的移工金流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