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疫情第一線 高雄全體總動員

第一線防疫人員穿梭高雄各個角落對抗疫情,是守護市民的健康堡壘。(圖片提供/高市府環保局)

全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蔓延,防疫等級也提升至第三級警戒,近兩個月來第一線醫護人員不眠不休,從抽絲剝繭遍查感染者足跡、協助民衆篩檢到施打疫苗,在防護衣包覆下流得滿身大汗。防疫英雄們幾乎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真的辛苦了。

疫情升溫,高雄市全民動員做防疫。(攝影/陳建豪)

堅守疫情第一線 防疫人員辛苦了!

疫情升溫,全民也進入了抗疫非常時期。從避免羣聚而減少外出,改在家中工作上學,高雄平時熱鬧的新堀江商圈、六合夜市和每逢週末遊人如織的灣區碼頭也唱起了空城計。當市民紛紛宅在家中,卻有一羣勇士們挺身堅守第一線:高雄市的醫護、軍警消、疫調人員、環保清消、計程車司機,以及防疫旅館到區公所、里長、裡幹事等各領域防疫人員的身影,穿梭在高雄各個角落,開着救護車搶送病患,駐守市區各角落的篩檢站,在醫療院所中奮力對抗新冠病毒,犧牲休假與節日輪班執勤,穿梭在高雄的大街小巷,守護市民健康。

防疫的前鋒戰士,是與病毒正面對決的醫護人員。高雄市4大醫學中心、2醫師公會共同發出「決戰社區-基層診所是防疫之眼」聲明,結合基層診所的力量,對可疑症狀提高警覺,在第一時間防堵疫情。各級醫療院所更全體團結抗疫,24小時隨時待命,從醫護到警衛、行政人員都投入管控與病患分流,勢必要讓防疫滴水不漏。整天配戴全身防護的他們,卸下裝備後臉上全是被口罩勒出的痕跡,但他們並不叫苦,而是互相打氣:黑夜終將過去,黎明即將到來,相信抗疫一定成功!

負責運送病患的119消防救護車,奔馳在高雄市區與時間賽跑。消防人員的職責除了打火還有救護,疫情期間更是肩負着載送確診者的重責大任。打火英雄們身穿全套防護衣,戴着口罩與面罩,衝刺在屢屢突破30度高溫的炎熱六月天,面罩遮住他們的臉龐,沒有人看見防護衣內汗如雨下,但他們還是勇往直前,第一時間把病患送到醫療院所;此外協助運送民衆篩檢的防疫專車,以及防疫計程車司機也是不辭辛勞,消毒、防護衣準備齊全嚴陣以待,親切接送,讓居家隔離者平安回家。

疫苗就位全民抗疫總動員

公共場合嚴守實聯制、量體溫、人流與總量管制,不讓病毒進一步擴散。(攝影/陳建豪)

疫情下的高雄全民動員,加嚴六大措施全方位阻止疫情擴散。隨着莫德納(Moderna)首批15萬劑疫苗於5月28日抵臺,抗疫也從強制戴口罩、實聯制、避免羣聚與人流控管等措施,進入全民接種的下一階段。

高雄各地的區公所、衛生所、派出所以及前來相助的醫護人員迅速部署,佈置內外部場地與動線規劃。而身爲社區萬事通的里長們,從疫情開始,就忙着處理消毒、衛教、疫調等大小事,現在則緊急動員社區力量,調度交通、協助解決疑難雜症,走遍鄰里通知疫苗接種。擔任市民安全網最強守備的警察人員,在既有任務、各項防疫稽查之外,也一肩扛起接種站的安全維護和交通疏導。各界齊心付出,使各地接種站在第一時間設置完成,讓優先接種的長輩們有一個完善的施打環境。

各界齊心付出,使各地接種站在第一時間設置完成,讓優先接種的長輩們有一個完善的施打環境。(圖片提供/高市府新聞局)

施打疫苗當天,長輩們在家人及工作人員引導下進行接種,臉上既期待又忐忑的表情,經過醫護細心解說後逐漸放鬆。許多打完疫苗的長輩遇到許久未見的鄰居,露出久別重逢的笑容寒暄問好,從親子、夫妻彼此攙扶緊握的雙手,讓人感受到疫情雖然嚴峻,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反而更加凝聚。距離戰勝疫情迴歸日常生活,我們又往前走了一步。

高雄巨蛋疫苗接種站每日施打作業結束後,環保局清消人員全副裝備,仔細消毒巨蛋體育館全場每一個角落。(攝影/高雄市文化局 朱上均)

高雄連日大雨,維護秩序的員警們以及工作人員護送長者上車,就像照護自己的家人一樣。(圖片提供/高市府衛生局)

支援前線抗疫英雄感謝有你

醫護人員親切解說接種疫苗的步驟和注意事項,讓長輩們可以平安順利施打疫苗。(圖片提供/高市府衛生局)

高市翠屏國民中小學的師生,以手繪圖片爲防疫人員加油和感謝。(圖片提供/翠屏國民中小學)

向前線英雄加油打氣,高雄人發揮熱情,紛紛貢獻一己之力支援前線,不斷有商家和企業捐贈物資食糧到各醫療院所,還有民衆慷慨解囊,購買防護衣與口罩給與病毒正面對決的防疫人員。高市翠屏國民中小學發起「1人1信向防疫英雄致敬」活動,學生們以照片或手繪,寫下對防疫人員的加油和感謝,真誠的鼓勵讓第一線人員感覺好貼心。

感謝每一位抗疫英雄們的付出,爲高雄織起安全的網。(攝影/黃敬文)

新聞局長董建宏也說,防疫這場仗沒有人是局外人,除了第一線防疫人員,每一位自動自發配合防疫措施的市民朋友、每一位視訊遠距教學的師生、每一筆防疫物資捐贈的企業和個人,只要做好防疫,你我都是英雄。

在疫情5百多天的日子裡,感謝每一位抗疫英雄們的付出,無數個看不清臉龐的他們,爲高雄織起安全的網,同島一命,這一刻我們彼此扶持,互助合作。

本文作者:李瑰嫺

《Takao樂高雄》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