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足賽/歐洲球隊集體主義戰術 對個人英雄主義完勝
1986年世界盃,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幾乎以一己之力把阿根廷隊扛在肩膀上,拿到了冠軍,被視爲世界盃上個人英雄主義的巔峰之作。但以2002年世界盃作爲分水嶺,依靠球星個人能力的球隊,在世界盃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而最終能奪冠的,都是紀律嚴明、團隊配合默契的歐洲球隊。
▲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梅西(Messi )兩位最佳球員2010年曾經攜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毋庸置疑,南美球星的特點在於可以憑藉自己的技術和想象力,進行一場極具觀賞性的表演。但本屆世界盃見證了個人英雄主義神話的破滅。現代足球的發展趨勢,註定團隊的整體實力更爲重要。憑藉強大的戰術紀律性和執行力,歐洲球隊開始引領世界潮流。
2006年,義大利隊鋼筋混凝土式的防守讓對手沒有取得任何進球;2010年,把控球當成遊戲的西班牙隊淘汰賽打出四場1比0比數;2010年,德國隊把集體主義戰術理念發揮到了極致,每一名球員都像一部機器上的零件,根本找不出哪個球員更有資格獲得金球獎。本屆世界盃更是如此,比如說殺進決賽的法國隊,人們很難說出他們真正的核心是誰,因爲其戰術風格相當均衡。
▲ 內馬爾(Neymar)(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在歐洲球隊的理念裡,每一名球員都像一粒棋子,他們只會出現在球隊需要的位置上,沒有人可以擁有特權,必要的時候甚至要做出犧牲。平心而論,如果少了梅西(Messi )、內馬爾(Neymar)這種天才球員,足球會變得非常無趣。但在世界盃這種賽會制比賽中,雙拳難敵四手,強調整體的球隊更容易出成績,這已經被實踐證明了。歐洲球隊這種集體主義戰術理念,不僅決定了球隊的下限不會太低,而且在強者對決中,他們往往是犯錯更少的那一方。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