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失蹤 ─現況篇/友善失智 大環境仍要加把勁

社會應認識失智症,才知道怎麼友善對待失智者。新北市光明裡就經常辦相關講座。圖/呂嘉慧提供

失智症協會推估,全臺約有近三十二萬失智症者,約每七十二人中有一人失智。但多數人的生活經驗裡,即便一天遇到上百人,也很難碰上一位失智者。因爲文化裡、社區中,存在着失智居住歧視,使得許多家有失智者的家庭,不敢讓鄰居知道家中長輩已失智。

失智症成爲社區裡「鄰避設施」的故事四處可見,最廣爲人知的是去年臺北市政府要在芝山國小設日照中心,預計服務三十名失能、失智老人,引來家長激烈抗議。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三年前。林伯伯失智後常出現奇怪的行爲,例如會撿路上的東西回家囤放、突然對路過鄰居碎念。有次他燒水忘了關火,煙冒出來,鄰居很擔心他把社區燒掉,原來就相處不睦的鄰居設了局想趕他走。他們在林伯伯家門前停了車,車門沒鎖,放千元紙鈔在駕駛座玻璃下方,林伯伯失智後習慣四處撿東西,於是開了車門拿紙鈔,全程被鄰居錄影,去警局報案,說他偷竊。

林伯伯的案例是郭慈安陪伴家屬處理的。郭慈安是衛福部失智綱領推動委員,也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執行長,她觀察,大家對失智症的敏感度逐年提升,自行求助看診的比率提高了,也有愈來愈多人願意主動學習相關知識。

但郭慈安也坦言,大環境的「失智友善」,與對失智症的刻板印象,改變仍有限。她舉例,現在許多博物館及商店標榜失智友善,家屬即便知道這些資源,仍不敢帶失智者出門,怕失智者不按牌理出牌,出現讓人尷尬的行爲,家屬放不下旁人眼光,也讓失智者失去過正常生活的機會。她強調,所謂「失智友善」對象不只社區的店家,家人也需要更勇敢,同時也要被支持。今年國健署和長照司都鼓勵所有從事老人、長照相關的工作人員上失智症課程,希望這一波的課程,能夠帶動大家對於失智的敏感度,提升社區的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