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美元解綁,意味着石油美元體系會即刻瓦解嗎?

石油美元體系再次受到輿論衝擊。

《參考消息網》6月15日援引外媒消息報道稱,沙特阿拉伯決定不再與美國續簽已有數十年曆史的石油美元協議,該協議於今年6月9日到期。

但也有媒體報道對“石油美元協議”進行闢謠。6月13日,一家自稱主要報道阿拉伯地區新聞的英文媒體The Newarab報道稱,沙特阿拉伯放棄石油美元協議的消息純屬謠言。因爲沙特和美國從未存在過這樣的石油協議,“至少沒有正式存在”。

界面新聞就此事郵件至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進行覈實,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

捷誠能源首席研究員閆建濤在接受界面採訪時表示,石油美元協議是否真實存在,雖然目前尚無定論,但是“石油美元體系”真實存在,對維持美元國際貨幣地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國際能源戰略學者陸如泉也認爲,雖然沙特不再和美國續簽“石油美元協議”這件事情還有待確認,但石油美元體系是事實存在。

陸如泉表示,從歷史來看,二戰以後沙美之間的“石油換安全”更多是一種安全同盟的默契,即便沒有書面協議,這種默契也會存在。二是沙特石油出口理論上可以以其他貨幣計價,與出口國雙方協商好即可,但是事實上,近幾年一些國家一直在跟沙特商議非美元計價方式,但沙特方面從不表態,繼續堅持用美元計價。

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主任丁志傑等人曾在《清華金融評論》撰文稱,“石油美元”概念最初於1976年由美國經濟學家奧維斯提出,是指由於石油價格大幅提高,產油國出售石油獲取的美元收入扣除本國發展所需資金的盈餘。20世紀70年代,美國主導建立了“石油美元”體系。

上文稱,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美國對中東產油國全面施加軍事和經濟壓力,並於1974年8月與沙特秘密簽署了“不可動搖協議”,基本框架爲沙特承諾將美元作爲石油出口貿易唯一的計價和結算貨幣,並將石油收入購買美國國債和其他資產,使得美元迴流美國,支持美元債務擴張和預算融資。

上世紀80年代,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低硫原油合約(WTI)在紐約商業交易所上市,WTI合約價格成爲北美原油定價基準和全球原油定價的基準。隨着期貨產品的推出,“石油美元”也具備了更多金融屬性,投資標的從債券逐漸向基金、衍生品、官方儲備資產等方面拓展,與全球金融市場的聯繫更加緊密。

至此,石油美元體系不僅幫助美國獲得了足夠的石油資源,且使其獲得了在全球能源體系和全球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助力了美元霸權的建立,成爲影響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重要因素。

據數字新聞服務平臺Sputnik報道,目前全球近80%的石油銷售以美元計價,20%的石油以其他貨幣購買。

近年來,隨着地緣政治格局轉變、市場多元化和技術創新,全球以美元爲計價單位的進出口比例開始下降。陸如泉認爲,從能源的角度來講,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近年來,美國動輒對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這樣的全球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揮舞制裁大棒,導致被制裁的國家難以使用美元結算石油出口交易,客觀上導致以美元結算的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量顯著下降,也導致非美元貨幣結算量上升。

二是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等替代能源的興起減少了世界對石油的依賴。加之巴西和加拿大等新興產油國的崛起,以及伊拉克等傳統產業大國的復興,也對沙特的傳統主導地位提出了挑戰。因此石油美元體量不如此前。

美元之外,人民幣、歐元正在成爲新的石油貿易計價貨幣。

2017年,沙特與中國就以人民幣定價石油開始進行談判;去年3月,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官方公衆號稱,中國進出口銀行與沙特阿拉伯國家銀行已經成功落地首筆人民幣貸款合作,該貸款服務於中沙雙邊貿易合作領域。

據央視新聞網報道,2019年10月,俄羅斯石油公司所有新出口原油就已經默認用歐元結算,從而規避美國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產生的影響。

《參考消息》去年9月13日報道稱,俄羅斯與中國的本幣結算佔比正在急速增加,人民幣在莫斯科交易所中的交易量已超過美元。

俄羅斯副總理亞歷山大·諾瓦克也表示,去年俄羅斯油氣出口的約40%產品使用盧布結算,約40%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剩下的20%使用美元、歐元等其他貨幣結算。

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開始已有60多個國家或地區以各種方式採取去美元化措施。

陸如泉認爲,在逆全球化加劇和大國競爭日益白熱化的時代,雖然石油美元的主導地位正在面臨挑戰,但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石油美元”的地位仍然難以被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