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AI“魔改”無底線之風當剎
(原標題:世說新語|AI“魔改”無底線之風當剎)
近段時間,在短視頻平臺上,一些AI生成的視頻吸引了不少網友關注。被“魔改”的影視作品中,四大名著和《甄嬛傳》中的視頻畫面較多。例如,《西遊記》裡,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終成眷屬”,擁抱親吻,大師兄孫悟空騎着摩托車揚長而去;《三國演義》中,羽扇綸巾的諸葛亮戴上了墨鏡指點沙場;《紅樓夢》裡,黛玉、寶玉話不投機就大打出手,黛玉還能徒手倒拔垂楊柳;熱門影視劇《甄嬛傳》中,甄嬛更是一言不合就舉槍……(據12月20日封面新聞報道)
2024年被很多人叫作AI應用元年。似乎一夜之間,AI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但專業技術人員可以使用AI解決各種過去無法想象的難題、打造匪夷所思的影視場景,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天真孩童,稍加學習便可輕鬆掌握AI“整活”技巧,幾個關鍵詞、零門檻的一頓操作就能將原來花大價錢都未必能實現的天馬行空變成現實。
而網絡上的一些所謂技術“高人”,利用AI搞出百般花樣。有人把張文宏等醫學專家,還有靳東等多位明星的聲音相貌移花接木、擬聲換臉後,讓他們給自己直播帶貨,害得很多人特別是老年網友落入陷阱。也有的對經典名著和影視作品,打着二創名義一頓隨心所欲地折騰。像林黛玉成了武林高手、林黛玉愛上伏地魔、唐僧談起甜蜜戀愛等離譜內容比比皆是,讓人眼花繚亂。
對於AI“魔改”類的視頻,網友看法大不同,有人認爲只要別太過分,就應該算加了科技與狠活的再加工,做的和看的都該抱着“一笑而過”的心態,輕輕鬆鬆找樂而已,不必太認真,甚至還有重新解讀經典並推而廣之的效果。但也有很多人認爲,一個“魔”字已經清楚表明了大衆對這種胡改亂造行爲的態度,這都是對原著的褻瀆,是侵權是唐突,不合情不合理甚至不合法。
而在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發佈的《管理提示(AI魔改)》,也對近期AI“魔改”視頻以假亂真、“魔改”經典現象頻發的現象,提出了嚴肅批評。《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各相關省局督促轄區內短視頻平臺排查清理AI“魔改”影視劇的短視頻,並嚴格落實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審覈要求,舉一反三,對各自平臺開發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進行自查,對在平臺上使用、傳播的各類相關技術產品嚴格准入和監督,對AI生成內容做出顯著提示。
細想來,“魔改”短視頻之所以火爆,一方面是由於市場有需求,部分網友盲目獵奇,爲了追求可笑好玩毫不顧忌應有的規矩章法;另一方面則是視頻產出者們,爲了博流量、吸引眼球,不講武德沒有下限,對經典之作痛下黑手,歪曲惡搞,以迎合有些人的口味。而AI的“好用”和低成本更讓他們隨心所欲鑽漏洞。
如專家所言,AI“魔改”既無邊界,也無底線,某種程度上會顛覆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甚至會影響他們的歷史觀、價值觀。不瞭解原作的人會不辨真假,以爲原本如此。即便熟悉原著,這種“仿真”程度很高的“魔改”,看多了也容易混淆視聽,甚至分不清哪個纔是經典的場景。AI技術造成的絲滑而又荒誕的效果使得很多原應傳統嚴肅的文學作品變得滑稽無厘頭,讓人覺得可氣可嘆可悲。
無論如何,AI只是一個技術工具,要想讓其不成爲某些行爲的幫兇,使用者要有對信息本源的價值判斷,政府、平臺、企業需要提前做好風險控制。
相關部門也應對AI內容進行適當管理,即便是偏重公益、普及、教育意義的信息,也應慎之又慎,避免其跑偏,同時應加大對AI技術上游公司的監管,保證全鏈條的透明度。
AI源頭企業本身也應加大對技術的管理,比如給視頻打上AI生成等明顯的標籤,作爲對受衆的提醒。或者在將AI軟件提供給使用者之初,就通過簽訂合同等方式來對其行爲提出規範和限制,比如要求使用者不能對原創內容濫用和瞎改,不能進行商業化利用、更不得生成違法作品等。
而培養大衆對新技術和經典IP的敬畏意識尤爲重要。新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應用本沒有錯,給經典IP加入適當幽默因素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在保護原作品的完整權、改編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著作權權益免受侵權襲擾的基礎上再去發揮創造。“整活兒”須有底線,二創要有邊界,如果只顧追求娛樂化和眼球效應,對於淺薄和低俗的需求一味迎合,就會嚴重影響創作的專業度和可信性,使得技術使用者和觀衆都在跑偏的路上越走越遠。(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