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拿走了美國的晶片工作?

(圖/路透)

上月16日《彭博商業週刊》刊出於6月底對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專訪,有關半導體晶片川普談了幾個重點,一是臺灣拿走了美國約100%的晶片生意;二是中國大陸不想直接轟炸臺灣,那裡有許多晶片工廠,而那是習主席的掌上明珠;第三是美國給了臺灣數十億美元在美國製造新的晶片,然後他們又會再把這些帶回他們的國家。

這並不是川普第一次散佈臺灣搶走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言論,早在去年7月16日福斯新聞播出川普專訪時,他就表示臺灣拿走很多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工作,並認爲美國早就該阻止、對臺灣課關稅;同樣的話,今年1月接受《新聞週刊》專訪時又說了一遍。

對於川普三番兩次中傷我半導體產業的謬論,始終不見我政府予以有力駁斥,任由川普言論積非成是。反而可能是因美國大選進入倒數階段,情勢緊張,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受訪時做了一些澄清,不認同臺灣奪走美國製造業工作,而是美國公司爲了廉價資本、勞力和利潤等而到海外。

事實上雷蒙多並沒完全答覆川普的論點,拿走美國半導體工作的,從歷史研析基本上有三者:日本、韓國與美國自己。

半導體產業的源頭電晶體和積體電路都是美國發明的,1975年之前全球半導體產業幾可說是美國獨霸。約自1978年日本半導體記憶體產業快速成長,至1985年日本廠商記憶體DRAM佔有率已達80%,美國則下降至20%以下,多家美國企業包括英特爾等退出記憶體產業。因此,最先拿走美國晶片工作的應是日本。

1986年日本在美國政治壓力下籤下《美日半導體貿易協定》,日本廠商在美國市場受阻,日本市場則被迫向美國開放,但美國幾家主要記憶體業者皆已退出市場,無力轉敗爲勝,此時日本企業讓出的市場空間給了韓國廠商坐大的機會。

換言之,美日半導體貿易戰得利的是韓國。自1986年後10多年的時間,美國晶片在全球市場佔有率大致維持在20%以下的水準,未能回到昔日盛況。由此可見,川普說臺灣拿走美國晶片工作,根本是一派胡言。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美國最大的問題是自私自利,不知檢討自己,只會怪罪他人。實際上拿走美國晶片工作的是美國自己,主因有二:一是美國失去競爭力,另一是美國企業的選擇。

1980年代美國半導體產業走下坡,就有多項研究指出,美國競爭力下挫的主因很多,包括:產業發展環境、企業經營模式、企業製造競爭力等。例如美國智庫CATO早在1983年研究發現:美國在稅制、儲蓄率、資本成本、資本支出、勞動要素、反托拉斯法規、匯率等方面都讓其產業競爭相對居於劣勢。「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則於今年2月指出,重要原因是美國失掉了支撐半導體產業發展所需的消費性電子如錄放影機、照相機、電視機、電腦、電話機等下游應用產業與市場。

至於美國企業的選擇,除了雷蒙多所說的原因,另一重大因素是伴隨半導體技術的快速推進,所需的建廠與研發資金大幅攀升、市場生命週期縮短,美國企業選擇了分工模式,聚焦研發創新與設計,以快速因應產業變動帶來的挑戰,臺灣則適時掌握了晶圓代工的機會。換言之,是臺灣的晶圓代工加強了美國在半導體產業創新的領導地位,美國豈可恩將仇報!

回顧近代全球製造業的發展,美國失掉了許多曾由美國發明,在美國發展、長期由美國主導的產業,美國需要的是自我反省,而不是一味誣賴他人。(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