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陣前倒戈敲響國民黨警鐘(黃世安)
高市議長選戰25日投票結果出爐,議長由民進黨議員康裕成(左)勝選,副議長由國民黨退黨的無黨籍曾俊傑(右)勝選。(袁庭堯攝)
在平安夜之前,國民黨及其支持者可能都還沉浸在地方選舉大勝的歡樂氣氛中,媒體輿論的焦點也着重在各縣市小內閣人選及民進黨如何檢討選舉的大挫敗。殊不知,民進黨早已透過賴清德參選黨主席,全面啓動敗選檢討,一方面切割蔡英文,另一方面暗自佈局議長及2024總統大選。
果不其然,就在平安夜陸續傳出高雄、臺南議長選情生變的可能。先是原本要代表國民黨角逐高雄市議長的陸淑美以個人因素爲由退選,爾後就傳出國民黨議員曾俊傑帶槍投靠綠營,並與民進黨康裕成搭檔角逐正副議長。緊接着,原本黑影幢幢,選前甚至發生藍營議員被恐嚇、集體夜宿議會的臺南市,國民黨本有機會藉着民氣與複製上次經驗,搭檔無黨籍郭信良角逐正副議長而勝出,但民進黨爲確保議長寶座,不惜祭出最嚴厲的黨紀處分,而國民黨甚至還發生3位議員跑票支持民進黨。藍營黨內不團結、高層事前也狀況外的爛戲碼又再度上演。
依內政部統計,此次國民黨囊括15席議長、14席副議長,民進黨僅4席議長、2席副議長,無黨籍3席議長、5席副議長。但比起2018年國民黨總共拿下19個縣市議長,民進黨僅有嘉義縣議長相比,成績遜色得多,且高雄、臺南、基隆都有議員倒戈,考驗黨內團結的力道。
議長中立化向來只存在於學理中,並不存於臺灣的政治現實。國民黨似乎忘了市長就職當日,也同時是議長選舉之日。贏了市長卻輸了議長,將使得在野黨可以透過議長一職來主導議事進行或議程設定以掣肘市長。立法院已多有前例,這也正是綠營此次亟欲要策反臺南、高雄、基隆的主因,藉由拿下議長寶座,讓南臺灣的破口得以喘息,讓北臺灣留下反攻的希望。
雖說議長選舉是政治精英的間接民意,但代表直接民意的議員膽敢甫當選就背棄政黨、背棄選民,其背後所代表的警訊仍值得國民黨省思!除了黨紀不彰的因素外,更關鍵的原因恐怕是國民黨缺乏讓選民感動的信念,以至於背棄國民黨的議員有恃無恐,不擔心在複數選區的制度下,選民會因爲他曾經背叛國民黨而給予選票教訓。
何以背棄國民黨的議員會有如此認知?最主要的關鍵仍是在於「討厭民進黨」並不等於「喜歡國民黨」。國民黨在縣市長之所以大有斬獲,主要是受惠於第三候選人沒有擊敗民進黨的可能;但在議員選舉上,恐更能代表各政黨的基本實力消長。殘酷的現實顯示,全臺910席的地方議員,國民黨席次從上屆394席大幅滑落至367席,反觀民進黨卻由238席增長到277席,顯然在基層的主流民意中,「討厭國民黨」的趨勢並沒有停歇。
因此,國民黨絕不能只看到縣市長席次大增、政黨支持率又再度與民進黨黃金交叉而自滿,而是應思考如何讓「討厭民進黨」轉化成「喜歡國民黨」,並避免犯下地方執政傲慢的錯誤。否則,兩年後,若有第三總統候選人崛起,換成立委帶槍投靠也不是沒有可能!(作者爲立委國會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