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國學與國際中文教育

國際中文教育學科最具差異性的識別特徵是“中文”。在世界多極化的今天和未來,“國際化”是每個學科都重視培養的學生的基本素養;“教育”作爲一種基本的交流方式,也是每個學科都要培養的學生的基本素質。而“中文”作爲“國際”和“教育”的橋樑,實際上突出的是通過“教育”實現“中文”的“國際化”,這也是本學科最核心、最突出的內容和目標。從這個角度看,國際中文教育的人才培養尤其要重視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思維方式,培養出適合不同國家國情的國際中文教育人才。

世界中國學研究人才目前屬於青黃不接階段,老一代漢學家漸漸老去,新一代研究人才尚未形成氣候,尤其是中國國內的中國學專業人才培養纔剛剛起步。而面對留學生的中文教育則歷史悠久,已畢業的學生中有很多人成爲了新一代漢學家或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可以作爲典型案例,研究中國學研究隊伍的結構和層次,明確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中國研究,融合進中外人才培養機構的培養計劃,從而有利於青年人才脫穎而出,並創新世界中國學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推動世界中國學向新發展、向未來發展。

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可以培養符合中國學發展需要的青年中國學研究者,是孕育中國學未來人才的大學校。國際中文教育目前已招收博士,應該跳出傳統的“對外漢語”“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的人才培養定位,把培養未來的中國學研究者作爲學科建設的目標之一,即不能再僅僅滿足於培養能適應世界上不同國家需求的合格的中文老師,而要再進一步提高要求,提升站位,提高人才培養目標層次,着眼於將這些合格的中文老師培養成中國學研究者,使這個專業的優秀人才能從中國學研究者的角度從事國際中文教育。只有這樣,纔可能使他們從自己教的學生中培養、孕育出更多的中國學研究者,從而實現本土中國學研究者的本土化培養。

國際中文教育將成爲未來新型中國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學科。國際中文教育以培養青年中國學研究人才爲學科建設目標,符合學科定位,也可在推動中國學發展的同時助力自身發展。國際中文教育專業中外學生應納入“青年中國學家”培養序列,使他們學習中文不再僅僅是要成爲一名合格的中文老師,而是具有更高的視野,即學好中文以便更好地閱讀理解中國歷史文化,更深入更客觀地理解中國的歷史、現在與未來,從而確立更科學的視角,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這種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之後,他們就不僅僅是中國學學者,而且會把研究中國的思路和方法用於思考其他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進而成爲真正的世界學學者,推動世界更加和諧發展,推動整個人類文明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國際中文教育學科聚焦培養中國學研究者,實際上順理成章,兩者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邏輯。中國研究首先是基於中文的研究。很多中國學研究者就是從學中文開始對研究中國產生了興趣,並最終成爲了中國問題專家。釐清中國學研究者學習中文的歷史、成爲中國學研究者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把這些潛在的世界中文教育資源都挖掘出來,數據化、系統化、實用化,應用於當前的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就可形成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人才培養理論,將這個專業的中外學生培養成既是中文老師又是中國學研究者。

世界中國學的未來需要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培養的中外人才,未來中國學應形成以中文研究中國的主流。中國學研究者應該能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具備讀懂中國、理解中國的能力。因此,要從來華留學生中培養出中國學研究者,就要將留學生的中文學習與中國理解能力提高結合在一起,推動他們在中國當代生活中更深刻地感悟中文的魅力,形成中文表達能力,向世界講好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外國留學生都是世界認識中國的寶貴資源,是中外文明互通互鑑的橋樑,若他們侷限在象牙塔內學習專業知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解中國資源的浪費。所以,他們在中國期間,我們除了幫助他們學好中文,還要創造各種條件,推動他們瞭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並要有意識、有能力去創造講好中國故事的環境,敢講、能講、會講。只有這樣,國際中文教育才會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世界中國學纔會獲得持續的人才支持。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