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看盡中華民國在大陸盛衰榮辱的南嶽忠烈祠(莊秉漢)

馬英九訪陸之行,2023年4月1日率學生參訪湖南南嶽忠烈祠,吊唸對日抗戰的陣亡將士,並敬獻2座花籃。花籃上的落款爲「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暨全體團員」。(藍孝威攝)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以祭祖名義前往中國大陸訪問12天,並且參訪抗戰遺址和紀念設施,當他赴湖南衡山「南嶽忠烈祠」祭拜時,也意外讓臺灣民衆發現,原來對岸也有一座「忠烈祠」。而且「南嶽忠烈祠」還曾經是「國家級」的忠烈祠,當國民政府即將退守臺灣之際,中樞最後一次的國殤大典是在這裡舉辦,也曾經被人爲毀壞3次,可以說是看盡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的盛衰榮辱。

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歷經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到武漢會戰之後,中國半壁江山,也就是最精華地區,已落入日軍敵手,然而蔣中正沒有屈服,將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繼續抗戰,中日兩軍開始進入相持階段。蔣中正所主持的軍事委員會決定在湖南南嶽召開「軍事會議」,之所以選擇南嶽,是因爲武漢會戰失守後,湖南成爲軍事對峙的最前線,蔣中正也把自己的指揮所放在湖南,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在民國27年11月26日召開,主要是涵蓋浙江、江西、福建的第三戰區和湖南的第九戰區師長級以上將領200餘人與會,中共代表周恩來、葉劍英也有出席。

「南嶽忠烈祠」堂內立有「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總神位左右兩旁爲國軍抗戰第一、三、九戰區歷次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圖文:莊秉漢)

「南嶽忠烈祠」的享堂大門上方,有一副蔣中正所題字的「忠烈祠」匾額,文革時期,匾額被紅衛兵砸下,一直到民國71年初,才從農民的豬圈墊石中找出來,修繕後再掛回去。(圖文:莊秉漢)

會議中,除了對抗日持久戰謀劃策略和執行方針外,與會軍事將領也提到全面抗戰爲時16個月以來,百萬國軍將士血染沙場,陣亡官兵往往「暴屍戰場」,卻又無能爲力掩埋安葬,與會人士無不悲痛萬分,可謂「言者傷心,聽者斂容」。會中決定由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薛嶽與湖南省臨時參議會議長趙恆惕,在衡山尋址修建忠烈祠之濫觴。

民國28年9月中旬,日軍以10多萬兵力,在艦艇、飛機的支援下,從贛北、鄂南、湘北3個方面向湖南長沙發動進攻。第9戰區薛嶽指揮18個軍約20萬兵力參戰,薛嶽力主後退決戰、誘敵深入的「天爐戰法」,在長沙周圍設下口袋陷阱,利用地形節節狙擊,逐個擊破的收緊口袋,重挫日軍進攻,史稱「第一次長沙大捷」。

「長沙大捷」後,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有感於有國軍將士4萬餘人在此戰役爲國犧牲,他們大部分人客死異鄉,希望將烈士忠骨能就地安葬,永享國家崇祀,便向國民政府呈報修建忠烈祠,獲得蔣中正的批准,民國29年9月於湖南省南嶽衡山香爐峰下建造,歷時3年,在抗戰屆滿6週年當天,也就是民國32年7月7日,「忠烈祠」正式落成,由薛嶽擔任典禮主祭官。薛嶽在「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前恭讀祭文,鄭重宣佈:「抗戰以來,各忠烈將士,即日入祠,歲時奉祀」。

「南嶽忠烈祠」面積15公頃,建築面積890平方公尺,建築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在佈局設計上,牌坊、七七紀念塔、紀念堂、安亭戰役紀念碑和享堂五進建築均坐落在同一中軸線上,由花崗岩大道和臺階連成一體,全長320公尺,寬70公尺,規模宏大,結構嚴謹,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石牆碧瓦,蒼松翠柏,顯得格外莊嚴肅穆,成爲大陸地區現存最大規模的的紀念國軍忠烈祠及陣亡將士公墓羣。

「南嶽忠烈祠」園區有「七七紀念碑」,造型爲一大四小的五顆砲彈,象徵着「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同抗日。(圖文:莊秉漢)

「享堂」是「南嶽忠烈祠」的最高建築物,堂內立有「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總神位左右兩旁爲國軍抗戰第一、三、九戰區歷次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分別爲:

左側:

第十九集團軍劉行羅店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十九集團軍蘊藻洋涇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三戰區小南翔廣福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三戰區蘇州無錫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三戰區左翼軍廣德蕪湖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三戰區二十七年春季蘇皖浙邊區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一戰區第一兵團蘭封會戰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一戰區二十七年夏季平漢線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南潯線北段各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德安萬家嶺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南潯線南段各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右側:

第九戰區二十八年春季掃蕩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第一次長沙會戰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二十八年冬季掃蕩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二十九年交通破壞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二十九年掃蕩各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上高會戰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第二次長沙會戰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第三次長沙會戰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贛東會戰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高安戰役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上高會戰陣亡將士之神位

第九戰區援助鄰戰區作戰陣亡將士之神位

「南嶽忠烈祠」的享堂大門上方,有一副蔣中正所題字的「忠烈祠」匾額,在匾額書寫的「烈」字,其左上「歹」字部上,蔣先生卻有意少寫了一點。民間有個流傳廣泛的說法,是蔣中正希望抗戰爲國捐軀的「烈士能夠少一點」。然而到了中共建政的文革時期,蔣中正所書寫的「忠烈祠」匾額被紅衛兵砸下,一直到民國71年初,才從農民的豬圈墊石中找出來,修繕後再掛回去。

忠烈祠園區有「七七紀念碑」,是凸顯中央主體的紀念碑,造型爲1大4小的5顆砲彈,象徵着「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同抗日,五顆砲彈排列方式呈現我國國花「梅花」造型,在主體紀念碑的正面和左右面都用漢白玉鑲嵌了「七七」2字,表達民國26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塔背面原刻有第9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的題詞:「寇犯盧溝,大波軒起。捐軀衛國,忠勇將士。正氣浩然,彪炳青史。漢族復興,永湔國史」。

紀念堂後有276級石階,分成左右兩側。在兩側中間的斜坡草地上,有用大理石片拼嵌出的「民族忠烈千古」6個大字。臺階上下可分爲九層,第六層的中間立有一塊致敬碑,下用4根石柱承託一塊石板,上置一個大型的花崗岩球冠,兩旁再各植翠柏一株,象徵着國軍陣亡烈士永垂青史。

紀念堂後有276級石階,分成左右兩側。在兩側中間的斜坡草地上,有用大理石片拼嵌出的「民族忠烈千古」六個大字。(圖文:莊秉漢)

忠烈祠主體建築周邊有國軍烈士公墓羣,分別爲第74軍、第37軍第60師、第140師、第14軍、第16軍第53師、第70軍第19師、第54軍第14師等部隊抗戰犧牲官士兵忠骸集體公墓,約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羣。

遺憾的是,「南嶽忠烈祠」先後遭到3次的人爲破壞。第一次是民國33年6月,日軍佔領衡山,南嶽淪爲敵手。在日軍佔領期間,忠烈祠遭到小規模的破壞,但也是忠烈祠3次被毀中最輕微的一次。第二次發生在中共建政後,民國41年湖南省有關部門要求南嶽管理局清除「反動遺蹟」,南嶽管理局便將忠烈祠中100多處國民黨政要員的題刻全部鑿毀。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當地紅衛兵對忠烈祠進行了大規模破壞,將忠烈祠附近所有的烈士集體公墓挖開,挖出烈士遺骸給「挫骨揚灰」進而「屍骨無存」……。「南嶽忠烈祠」滄海桑田,祠堂、忠骨沒有毀於敵寇之手,卻毀於烈士犧牲自己生命所保護的同胞後人之手。

直到民國73年,中共總書記胡耀邦來到此參觀,並進行默哀致敬,「南嶽忠烈祠」才逐漸獲得中共官方重視,開始修繕舊有建築,民國85年被中共國務院公佈爲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05年入選中共「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入列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108年被列爲「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國民黨左派)黨員教育基地。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坐落於臺北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是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到臺灣之後,中樞祭祀死於國戰英烈安息之「國殤聖域」,每年3月29日及9月3日辦理春、秋國殤大典,由總統親臨主祭。國防部三軍儀隊全年在忠烈祠,以虔敬的心,爲先烈守靈,三軍儀隊駐守在忠烈祠正殿及大門樓牌樓,個個訓練嚴謹,總是器宇軒昂屹立着。

他們每過整點進行一次的衛兵交接換哨儀式,在近1萬9700多個日子裡,無論酷暑或寒冬,或是大雨磅礡或是豔陽高照,儀隊隊員表達對國家烈士的崇敬與軍禮勤務,未曾停歇間斷。忠烈祠服務官兵則每天進行祀區的清潔維護,接待海內外烈士遺族撫平安慰人心。

此外,臺北圓山「忠烈祠」仿北京故宮「太和殿」,宮殿高度又比「太和殿」來得高,當初設計建造時,寓意是彰顯這裡所奉祀「開國」、「討袁」、「護法」、「抗日」、「戡亂」等各時期爲國犧牲烈士,地位比皇權還要至高崇隆。忠烈祠建築坐北朝南,太陽從正殿左右兩側東昇西落,白天太陽運行照耀光芒普照忠烈祠,使奉祀烈士牌位終得其所,香菸嫋嫋永受國人景仰追思。

「臺北忠烈祠」全年有國防部三軍儀隊爲先烈守靈,在近1萬9700多個日子裡,無論酷暑或寒冬,或是大雨磅礡或是豔陽高照,儀隊隊員表達對國家烈士的崇敬與軍禮勤務,未曾停歇間斷。(圖文:莊秉漢)

臺北圓山忠烈祠在在凸顯入祀烈士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愛國情操與志節,倘若國軍抗戰烈士英靈真有靈驗感應,祂們早已飄洋過海,魂歸寶島臺灣永世安息。反觀,「南嶽忠烈祠」歷經3次毀滅性人爲浩劫,現在僅是徒具形式的「空廟」、「空墓」,套用民俗信仰習俗,神主牌位沒有香火供奉,當然留不住神明,不再依附在該神像中,神明便會主動離開,「南嶽忠烈祠」早就退神矣!

馬英九此行大陸祭祖,將「南嶽忠烈祠」列入參訪行程之一,他曾經貴爲8年中華民國總統,以國家元首身分固定出席「臺北忠烈祠」辦理的春、秋國殤大典,他當然知道「真廟」在「臺北忠烈祠」,但他仍然前往「南嶽忠烈祠」,其目的在呼籲中共當局應該將「抗戰遺址」更完整的復原,「抗戰史實」以寬容的氣度與高度真實還原,這也是馬英九提出「兩岸共寫抗戰史」的初衷,畢竟蔣中正先生所領導的國軍,在維繫中華民族興亡的八年全面抗戰中,發動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萬14119人。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最終才贏得抗戰的勝利,這些抗戰史實,不能因爲中共在大陸建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澎金馬之後,遭到中共意圖僞造歷史,和大陸人民對國軍抗日記憶的集體空白,馬英九此行任重道遠,環顧國民黨檯面上政治人物,只有他能肩負「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氣魄。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