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剛開通就堵車了!8600萬人沸騰,大灣區徹底進入“熔爐”模式
作者 | 黃獅虎 蘆志豪
智谷趨勢出品| ID:zgtrend
全長24公里,橫跨伶仃洋的深中通道,今天剛開通,就堵車了!
開通2小時,車流就達到1.6萬輛,這條雙向8車道的高速公路,在車流涌入後迅速進入擁堵模式,難怪專家預測“開通即飽和”。
粵港澳大灣區8600萬人,等待深中通道已經太久了!整整建設7年後,歷史性一幕終於到來,珠江口的飄逸一橫,把深圳和珠西的時空距離,縮短到了30分鐘。這種改天換地的浪漫,屬於“基建狂魔”:
深中通道。圖源:新華社
700多年前,就在同一片煙波浩渺的伶仃洋上,南宋孤臣文天祥感嘆“山河破碎風飄絮”,誓言“留取丹心照汗青”。時光流轉,這震撼一幕,足可告慰先賢。
不過,如果你以爲深中通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通通勤、人員來往,甚至產業、土地要素互通,那就太小看它了。歷史的鉅變往往早就埋下了伏筆,更重要的變化正在發生:
深圳正在西進。大前海擴容,打通珠江口西岸,寶安從特區邊緣一躍成爲灣區中心地帶。深中通道的建成,讓深圳徹底甩開了香港、廣州,矇眼狂奔。
廣州正在南拓、東進,同樣劍指珠江口。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深中通道可不僅僅是連接深圳和中山,它更是歷史性地讓深圳和廣州,兩大一線城市直接“握手”了!
香港正在北上。大手筆規劃北部都會區,香港市民北上越來越頻繁。深中通道落腳點的馬鞍島成了香港人“買樓”的重要目的地。目前,已有超過8萬名港澳學生在廣東中小學就讀,超20萬名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發展。
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進入“熔爐”模式,三大一線城市的激烈化學反應,纔剛剛開始。誰將成爲最大贏家?
永遠不要低估一座橋、一條路的力量。
13世紀末,京杭大運河完成了中國經濟重心南北轉移的最後一步。
19世紀末,西伯利亞大鐵路讓俄羅斯遠東從寸草不生的鬼地方,搖身一變成爲地下寶庫。
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打通,讓歐洲和亞洲的航程至少縮短7000公里,抹平了這個地球的距離。
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跨越英吉利海峽,打破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奉行幾百年的光榮孤立,歐洲格局煥然一新。
這些世紀工程,對人類社會進程有着深刻的影響。
深中通道的通車也是這樣,明面上最顯著的一點就是:珠三角西岸將被徹底激活,成爲第一個大贏家。
要知道,珠江口呈“倒V字”,東西岸的聯繫從來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爲交通的阻隔,珠三角西岸的發展總是慢半拍:
中山、珠海、江門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天然吃虧,逐漸被拉開了差距。截至2023年末,珠江西岸城市的GDP總和僅爲東岸城市的1/5,世界500強企業總部也主要集中在東岸城市。
目前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跨海通道,只有廣州南沙大橋、東莞虎門大橋,以及港珠澳大橋。但從虎門大橋到港珠澳大橋之間足足60公里的範圍內沒有一個通道。
要知道,大灣區八千萬多人,可是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灣區之一,交通需求極爲旺盛。虎門大橋日均車流量記錄高達13萬車次,不僅節假日堵,日常也堵,被網友封爲了“中國最堵大橋”。
如今深中通道建成,北距虎門大橋約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橋約31公里,很好地彌補上這一空白,成爲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
正因如此,今天一開通,深中通道就有了“堵車”的跡象,大排長龍。有專家預測,這條高速是“開通即飽和”。
需求量實在太大了!
珠海、中山、江門,包括粵西各市在內,都盯着深圳外溢的產業。無數的人天天往深圳跑,深圳的企業家、旅行團也涌向西岸。
要知道,深圳缺地,地價很高。只有不到1997平方公里,深圳面積是北京的1/8,廣州的1/4,上海的1/3,其中還有一半是山地,對土地需求很大。
作爲橋頭的中山,行動最早,動作力度也是最大的。自2022年初開始,中山爲了騰出土地,就發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工改”決戰,拆除整理超3.9萬畝低效空間,正是爲了引入和承接優質產業。
現在,每個城市都面向深圳“抱大腿”,設立了相關的合作示範區、產業園,打響了激烈的爭奪戰。就連南沙也在謀劃設立“深中通道”片區,打造廣深產業融合示範區。
不過,比起珠西各市,深中通道正式開通後,最大的贏家應該是——深圳。
爲什麼這樣說?
要知道深中通道的開通,從一開始就是深圳和中山在力推。廣州出於南沙港長遠發展的考慮,一直反對東隧西橋的方案,但最終也只能顧全大局。
曾經,港珠澳大橋建設時,內體推崇“雙Y”方案,即把深圳也納入進來,結果遭到了香港的激烈反對。最終,耗資1100億的港珠澳大橋,幾乎跟深圳沒有多少關係,造成尷尬局面。
如今,深圳終於一掃鬱悶,堂堂正正地從自己的地界上,跨過了珠江口!
隨着珠海、江門、陽江、茂名、湛江等城市到深圳的時間大幅縮短,這些城市都成爲了空間意義上“臨深城市”。
深圳企業也迎來一波大橋紅利,可以在享有深圳的科技創新紅利的同時,把生產部門、工業廠房安置在地價更低、交通便捷之地,這也能促進其產能的優化。
深中通道的開建,讓深圳在2018年登頂大灣區“經濟老大”之後,也有了時空網絡上的中心化趨勢:
深中通道+深圳機場的王炸組合,推動深圳“灣區樞紐”的核心地位;
廣闊的粵西腹地,讓臨深城市大擴容,深圳的產業發展由此獲得更大的騰挪空間;
深中攜手,全球產業招商迸發出新的活力與吸引力……
就拿航班來說,以往中山、江門和粵西很多城市,乘坐飛機要麼去廣州白雲機場,要麼去珠海金灣機場,現在呢?
從深圳機場駕車出發,半小時可達中山,1小時能到珠海、江門、佛山、順德,再遠一點,2小時車程甚至可以去往陽江、肇慶。深圳機場再也不僅僅只是是“深圳的機場”,而是成爲粵西人“家門口的機場”。
正因有種種巨大紅利,深中通道才值得如此重金投入,大手筆建設。
要知道,深中通道絕對是一個世界級的跨海超級工程。短短24公里,總投資超過500億,平均一公里砸下20億。
設計時速100公里,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造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羣工程之一。它的建設,一舉打破了10項世界紀錄:
這十項記錄的名稱,你可能看不懂,但你只需要知道,這背後每一項技術都代表着“中國方案”。以往搞世紀工程,我們是根據自己有什麼設備,來制定建設方案。到了深中通道呢?
“我們想什麼樣的橋,我們就可以建什麼樣的設備去建設它”。這就很不簡單了,多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比如使用北斗衛星定位來完成海底毫米級的沉管對接,都在建設進程中被一一攻克。
比如,深中大橋作爲全世界最高通航淨空海中大橋(76.5米),這實際上超過了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距離海面26層樓的高度,足夠容納兩艘上下疊置的泰坦尼克號。
如此高的通航淨空,正是爲了兼顧廣州港的長遠發展,非常了不起。
深中通道的建成,廣州也是其中很重要的獲益者。作爲廣州大手筆建設的南沙,迎來一個重大機遇。
今年年初,《廣州面向2049年的城市發展戰略》發佈,更加明確了“南拓”“東進”重點方向,其意正在南沙,面向的正是“黃金內灣”。廣州伸出的兩隻手展開了懷抱,把灣區攬入懷中。
廣州的一大“殺手鐗”,就是“大灣區超級地鐵”,以廣州爲中心,向各大城市蔓延聯通。就在不久前,貫穿佛山、肇慶、廣州、東莞、惠州五城的廣東城際,宣佈實現地鐵化運營。
廣州地鐵18號線,未來與同樣在建的南珠(中)城際、廣花城際、芳白城際及廣州地鐵22號線一條線串聯起珠海、中山、廣州南沙、番禺、白雲、花都,完成灣區一小時地鐵出行的藍圖。
遠期,南珠(中)城際與深南中城際的銜接貫通,還將把珠江東岸的深圳市中心拉入“朋友圈”。
可見,廣州同樣“長袖善舞”,不放過任何一個融合的機遇,跟深圳形成了珠三角的“雙核”驅動,加速大灣區進入“熔爐”模式。
相比之下,香港更像是被吸引的一方,北上趨勢越來越明顯。
曾經被認爲“喂不飽”的港珠澳大橋,居然也堵車了!
在不久前的端午三天假期,累計117萬人次香港居民出境,其中的78%約91.5萬人選擇北上,如此大規模的出行,導致假期結束時,返回路上的港珠澳大橋從下午堵車到深夜。
一時間,“港珠澳大橋堵車了,1200億沒白花”的聲音傳遍神州大地,其背後正是大灣區“熔爐”呼呼作響的聲音。
現在,香港人到內地買鮑師傅、逛超市、看病、治牙,“攻陷”大街小巷早已不是新聞。隨着香港與內地醫保、支付、稅收等系統的聯通,聯繫將更加緊密。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羣。
彼時,大灣區只有人口7000萬,經濟總量10萬億元。
5年之後,大灣區已經飆升爲一個人口8600萬,GDP破14萬億的超級都市羣。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連續四年排名全球第二。大灣區研發投入強度超3.4%,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
背後,是廣佛兩地每天的跨城出行人次達到176.3萬,深莞兩地每天的跨城出行人次達到120.8萬;“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等政策相繼落地……
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成爲一個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長極,其發展模式史無前例。
這是屬於大灣區的“熔爐”時代,每一個投身於此的人,都將擁有自己的時代機遇。
參考文章
智谷趨勢:造價1100億的港珠澳大橋,爲什麼值得用一百年收回成本,背後有什麼玄機?
智谷趨勢:深中通道真的來了!世紀工程背後,深圳又將迎來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