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成功後的春節三問

來源:浙江日報

百節年爲首,四季春爲先,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不久前,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獲悉這一消息,加上春節臨近,筆者感慨之餘,連日來對這一承載着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節日進行了深入思考,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春節申遺成功後的三個問題:

一問,如何傳承好這一非遺文化?春節民俗衆多,包括喝臘八粥、祭竈神、掃塵、貼春聯、貼年畫、除夕守歲、吃餃子(年糕)、壓歲錢、拜年、鬧花燈、逛廟會等。但現實中,有的地方、有的家庭傳統春節習俗逐漸淡化了,有些習俗已不實行、不流行了。傳統的春節習俗套路,有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懂、不知道了;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有的習俗在有的地方有的家庭不再遵循,也屬正常。驀然回首間,才發現“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還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我們就有責任把這一習俗傳承好,而不能再讓那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內容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消失。

二問,如何進一步研究好春節文化?因爲春節大家都在過,習以爲常,所以很少有人專門去研究春節文化。這次國家層面出手申遺成功,接下來應該也會有相應的對春節文化深入研究的要求;對於春節的研究,基層層面不能再熟視無睹、見多不怪。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語,同樣是過春節,各個地方還是有區別的,要過出特色,相應的研究也要書寫特質。春節本來就不是普通的節日,在成爲人類非遺的大背景下,我們該如何記錄、研究春節這一習俗,需要努力拿出精彩、滿意的答卷。

三問,如何創新性發展春節文化?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春節文化,不斷增強春節非遺的傳承活力,這個課題值得深入思考、探究。不墨守成規,不拘泥於古俗,無論是春節傳統文化薰陶還是傳承、創新,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比如採取智能手段,提高春節非遺數字化採集資料的整理和管理效率;通過活動舉辦及全媒體傳播,增強春節非遺對年輕一代、對外國友人的吸引力及影響力。春節的大衆化、全民化,更需要運用雲計算、元宇宙等數字技術進行展示、普及,打造更多沉浸式文旅新場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藉助新技術出新出彩。

起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申遺成功,有助於弘揚和諧、和平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彰顯非遺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提升我國非遺的國際影響力,增進我國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國際話語權;有助於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去年,第78屆聯大將中國農曆新年確定爲聯合國假日;近年來,中國春節已爲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期待此後每個春節都能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精彩的呈現,讓大家浸潤其中,享受更濃的愛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