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萬宏源楊成長:政府工作報告着力經濟增長長期內生動力,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財聯社3月6日訊(記者 高豔雲)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已正式開啓,政府工作報告的亮點以及深層涵義爲市場所關注,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指出,資本市場是社會經濟運行情況的綜合反映,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既立足當下,更着眼長遠,從打造經濟長期內生動力出發,直面當前市場主體的擔憂和顧慮,從宏觀政策協調、全面擴大內需、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推進制度改革以及統籌風險與安全等方面做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爲資本市場穩定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楊成長作出以下六點重要解讀:
爲資本市場穩定運行創造良好經濟條件
楊成長稱,2023年以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信心相對不足影響了投資者預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5%左右的增長目標既考慮了與2035年遠期發展目標的銜接,也考慮了當前促進就業增長和防範化解風險的需要。並且政府工作報告還從宏觀政策和提振內需兩方面做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來確保實現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在宏觀政策上,更加註重提升政策的針對性、協調性和集成性,政策效用有望進一步提升。”楊成長如是說。
具體來看,財政政策整體是在赤字不增加的情況下的積極財政,雖然3%的赤字率與去年年初安排持平,專項債新增規模僅1000億元,但在支持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量資金方面做了一系列重要安排。
一是從2024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2024年先發行1萬億元;二是去年增發的1萬億特別國債中,還有5000億元結轉2024年使用;三是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7000億,比去年增加200億;四是在專項債高基數的基礎上,今年繼續新增專項債額度1000億元。
楊成長表示,在上述舉措合力下,今年財政支持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將極大夯實。在貨幣政策方面,更加強調兩個匹配、兩個功能和五大金融。強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要加大對“五篇大文章”的支持。
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此外,楊成長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均特別強調注重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將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此外還提出要精準做好政策宣傳解讀,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在提振內需上,政府工作報告也從擴大有效投資和提振居民消費做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除了增強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投資、2023年增發國債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投資在內的財力保障外,還特別提出要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要做好項目推介和要素保障,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要求項目跟着規劃走,資金、要素跟着項目走,監管跟着資金走。
在工業投資方面,此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已經強調,要鼓勵引導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推進工業投資的存量調整。在房地產投資方面,2024年我國房地產投資有望觸底。綜合來看,2024年投資增速將相對平穩,甚至可能會比2023年好一些。
在消費方面,我國正摸索形成了一套消費驅動型的政策調控體系。在提升居民長期消費預期上,要通過提升居民收入、做好社會保障、推動城鄉一體化來提升居民消費意願,當然這是長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在打造消費熱點上,一方面要穩住汽車、家電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挖掘其中的更新換代需求;另一方面要推進新型消費發展,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 “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另外,還要積極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挖掘都市特色消費、縣域消費的新活力,營造良好的消費市場環境等。
楊成長表示,上述一系列重要部署爲全年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提供了重要保障,爲資本市場的穩定運行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條件。
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開對新經濟認知新視野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進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爲資本市場投資打開新空間。
“過去資本市場對高端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行業屬性和公司層面的研究,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幫助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和認知中國未來產業發展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領域,提供了一個從產業發展進化特點來思考問題的角度。”楊成長如是說。
楊成長表示,前兩年資金在科技、數字、綠色、新消費等板塊扎堆交易,上述板塊在經歷前期快速增長後在2023年都有所回調。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打開了對新經濟認知的新視野,資本市場也將改變過去貼標籤、追概念式的投資,更多從產業發展規律出發來挖掘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同時,新質生產力也不僅僅侷限在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在傳統產業領域,只要是以新要素、科技創新作爲動力的,也屬於新質生產力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產業的提出爲資本市場投資打開新領域,以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爲代表的新產業將成爲未來增長的新引擎。當前以新材料、生物製造、創新藥爲代表的新領域在A股市場的市值佔比不足5%,未來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楊成長稱。
裝備製造上市公司業績將迎明顯改善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提出,要鼓勵引導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楊成長認爲,在當前我國較多產業產能都出現結構性過剩的背景下,設備更新改造不僅能有效提升投資效率,而且能切實推進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
裝備製造是我國製造業的基石,裝備製造業的高端化也是我國實現製造業高端化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有45個先進製造業集羣,其中裝備製造業集羣21個。2023年底裝備製造業產業鏈在A股市場的市值佔比約10%。
楊成長表示,隨着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推進,裝備製造業產業鏈上下游都將迎來巨大的增長空間,相關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也將迎來明顯改善。
超長期特別國債提升投資者風險偏好
對地方債務風險以及央地債務機制的擔憂是當前影響投資者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爲加快扭轉投資者預期,政府工作報告直面問題,通過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形式來有效彌補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以及投資資金相對不足的難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優化債務結構上做了較大調整,一是用長期特別國債替代地方專項債,用中央債替代地方債,用赤字外債替代赤字內債,用建設債替代公共債,全面優化央地債務結構,推進中央與地方債務收支平衡;二是將新發超長期特別國債作爲中央政府性基金收支,用於保障重大項目投資,彌補地方土地出讓收入下降帶來的資金缺口;三是持續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2024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超過10萬億元,且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爲主,剔除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補助資金等一次性因素後,同口徑同比增長4.1%。通過財政直達機制等保障地方“三保”及基層建設的資金需求。
楊成長認爲,上述調整佈局一方面彰顯了我國財力儲備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也爲構建中央地方收支新平衡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能有效緩解市場投資者對債務問題的過度擔憂,提升投資者風險偏好和投資信心。
外資對中國資產配比有望持續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持續深化改革開放也做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分別從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建設統一大市場、深化市場主體改革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上提出了諸多改革舉措。
在發展民營經濟上,除全面落實“民營經濟31條”及配套政策落地外,還提出要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工作,從法律層面增強民營企業發展信心。
在外資企業發展上,提出要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鼓勵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
在國有企業發展上,提出要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楊成長指出,當前民營企業在A股市場的市值佔比爲35%,近兩年新上市企業中民營企業的數量佔比約82%,隨着民營經濟要素環境、法治環境的全面改善,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中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隨着外資投資門檻及範圍的進一步放開,外資對中國資產的配置比重有望持續提升。
春節後北向資金已改變去年下半年淨流出的態勢,2月以來淨流入499億元。隨着國有企業更加註重投資者溝通及投資者回報,資本市場對國有企業的估值也將迎來重估,2月以來中證國企指數增長近9%。
緩解資本市場對三大風險過度擔憂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標本兼治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
楊成長提到,去年對三大風險的擔憂一直是影響投資者預期的重要因素,在化解存量風險的基礎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還特別強調從制度建設出發構建風險化解的長效機制,壓實企業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地方屬地責任,提升重大風險的處置效能。除此之外,還特別強調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產業鏈安全、數據網絡安全,加快健全儲備體系。一系列風險化解舉措的出臺有利於緩解投資者的悲觀預期以及對債務風險、信用風險及區域風險的過度擔憂。
政府工作報告還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金融機構制度,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隨着內外部市場環境的改善,資本市場運行將迎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持續推進系統性改革以及建設以投資者爲本的資本市場導向下,未來投資者的獲得感和體驗感也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