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建議伯恩斯們也上一下“小紅書”

來源:環球時報

一支由美國青少年組成的合唱團在遊覽天壇過程中唱起《如願》,在互聯網上收穫百萬次點贊;一大羣自稱“TikTok難民”的外國博主涌入“小紅書”,不經意間打開了中美兩國人民雙向奔赴的新渠道。與此同時,進入“繞場一週”謝幕時間的拜登政府,從半導體、人工智能到網聯車,集中拋出打壓中國的政策,剛剛離任的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稱,他任內將80%的時間用於“管理美中競爭”,20%的時間用於“美中接觸”,還說這是“恰到好處的平衡”。以上種種,揭示着中美關係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中美關係有很多面,無論小紅書,還是伯恩斯,都體現出中美關係中的不同側面。“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的思路很大程度上主導了華盛頓的對華認知和政策,這是事實;美國民間不滿華盛頓與中國各種“脫鉤”行爲,對華接觸的巨大需求和自發形成的溝通熱潮,這也是事實。美對華政策的偏見對中美關係造成的傷害很真實,中美民間交流升溫對兩國關係的治癒力同樣也很真實。

“你好(Hello)”,當許多美國博主第一次登錄“小紅書”的時候,都會試探性地發出一個打招呼的帖子。不少人坦承,受到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多年構建的醜化中國的“信息繭房”影響,一開始他們對接觸陌生的全中文平臺心懷忐忑。但他們很快發現,中國人的友善令他們驚訝,中國人的開放幫助他們放下戒備。一些美國博主甚至因爲大洋彼岸某個素未謀面的中國網友一聲“你好”而熱淚盈眶。從互發“表情包”、“交貓稅”到幫寫作業和“對賬本”,兩國網民相互交流的熱情迅速上升,交流的話題從“有趣”逐漸走向“深刻”,“信息繭房”隨之被擠出裂縫。

也就在這幾天,華盛頓的一些政治人物,包括國務卿提名人選盧比奧都談到了中美關係,其中不乏負面表述,包括對所謂“中國影響力”的持續抹黑。誠然,他們的態度和政策傾向可以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中美關係,卻決定不了中美關係的未來。正如美國一位脫口秀主持人所說,當華盛頓“TikTok”禁令生效期臨近之時,美國網民的反應是“下載了另一箇中國應用”。中美兩國雖然遠隔太平洋,但彼此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已經深度交融,在全球產供鏈、科技合作、教育交流和人員往來等方面已經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今,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兩國人民增進彼此瞭解,加深交流合作的意願不是弱了而是更強了。

在“美國需要什麼樣的中美關係”這個重大問題上,美國政客與普通民衆之間形成了巨大溫差,伯恩斯所謂接觸與競爭“二八開”的做法嚴重背離了民意的土壤。妖魔化中國的發展,把中國當作華盛頓執政不力的“甩鍋”對象,這套謊言在日漸清晰的真相面前,喪失了其矇蔽性。正如一名美國網民在X平臺獲得高讚的一條帖子——“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爲對抗政府而下載小紅書,結果發現自己與數百萬中國人進行了愉快的互動,無意間讓美國數十年對華不友好的宣傳破功。”作爲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常”成員,中美之間合作共贏的空間巨大,這纔是中美關係“鐵打的基本盤”,它不應也不會只被“流水的鷹派政客”來定義。

“他們想讓世界上兩個大國做敵人,但我們想做朋友”,“我們要記住此刻對彼此的愛與信任”。現在,“小紅書”成了中美兩國人民的留言板,其背後是兩國和國際社會對一個和平、繁榮與普遍安全世界的樸素祈願。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人們從“如願”的歌聲中、從“小紅書”的留言裡,從“China Travel”的熱潮以及《黑神話:悟空》的爆火當中,看到了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建議伯恩斯們也上一下“小紅書”。也希望“小紅書現象”,能夠成爲華盛頓在制定和糾正對華政策時,可以參照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