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創造重啓兩岸民間交流契機
旺報社評
自去年2月算起,兩岸民間交流因疫情「中斷」已超過20個月,這段期間適逢美中關係跌落谷底,臺海上空前所未有地戰雲密佈,兩岸關係處於20多年來最困難的局面。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重申兩岸和平、國共兩黨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電文往來,雖然爲兩岸關係的前景帶來一絲微光,但兩岸民間交流仍然必須及早恢復,首先須突破疫情的障礙,民間交流不是簡單以「線上結合」的視訊會議就能奏效。
錯過以疫苗扭轉檯灣民意
大陸國臺辦在最近一場例行記者會上,大談近期對臺政策的成果,諸如《31條》等惠臺措施讓上萬名在陸臺灣專業人士獲得資格認證、今年下半年多省市舉辦涉臺經貿活動、福建舉行海峽青年節等。北京爲在陸臺胞熱心服務、協調多個部委爲臺胞落實平等待遇,並透過舉辦各類展會、論壇爲臺商拓展商機,這些努力值得肯定,但如果把這些成果放在大的兩岸交流之下,似乎顯得平淡。兩岸交流、融合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讓生活在臺灣的老百姓有感,影響他們正面看待對岸,大陸過去做得到,爲何現在就不容易了呢?
若回頭來看,今年6月至8月,曾經是最好的契機。當時臺灣陷於本土疫情爆發、蔓延的恐慌之中,再加上蔡政府遲遲拿不出疫苗、頻頻說謊被公衆戳穿,高端疫苗又深陷炒股獲利的信任危機之中,一些臺灣人選擇飛去美國打疫苗、避疫,而另一批民衆則把目光轉向對岸,期盼大陸能夠設立「疫苗特區」,在出入境口岸免費提供臺灣民衆接種。一邊是深陷泥淖的臺灣,另一邊是疫情控制得力、疫苗供應充足的大陸,當臺灣民衆有了親身體會和比較,自然就會做出理性的選擇。
很遺憾,大陸在內部防疫成本考量下並未接招,對臺胞仍維持既有以入境隔離爲前提的免費接種政策,而此時美、日伸出援手向臺灣捐贈疫苗,緩解了蔡政府的燃眉之急。就在這一來一往之間,民進黨的執政危機止損了,大陸自疫情後最有可能扭轉檯灣民意認知的時機錯過了。在臺灣這種民粹政治下,政治人物向來是「死後哪管洪水滔天」,不要問臺灣接受美、日疫苗會付出什麼代價,也不要問臺灣民意現在如何看大陸疫苗,總之,錯過就是錯過了,能找準最佳時機掀動民意潮起潮落,纔是最厲害的人。
開放臺灣民衆入境試點
現在又到了一個新的時間點。從臺灣內部氛圍來看,「刪Q」初戰告捷、「清昶」如火如荼推動,臺灣民意正在自下而上地主動向民進黨的「抗中保臺」民粹說不;4大公投案通過的支持度可觀、在野藍白力量的認同度超過民進黨,蔡政府施政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很快就要被臺灣人民合力扯掉了。在這個時候,兩岸議題究竟會成爲壓垮民進黨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又一次變成綠營「撿到槍」逆轉勝的鬧劇,臺灣多數民衆無疑已經心有定數,但大陸任何一個方向的動作,都很可能帶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解封、開放、釋放利多應該是北京下一階段最能得到臺灣民心支持,也最有利於重塑兩岸和平的方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變異病毒的確需要嚴防,北京冬奧會的防疫壓力更大,但臺灣疫情趨緩、第1劑疫苗覆蓋率達7成後,大陸需要思考如何提供臺灣民衆赴大陸的最大便利。例如,能否在廈門、上海等地試點,讓有抗體、核酸陰性的民衆免隔離入境?再如,福建省可否考慮部分重啓今年5月曾試行的臺灣民衆入境試點,或者在廈門的一些度假村、大型酒店設置封閉式兩岸交流專區,供兩岸民間團體舉行經濟、文教等交流活動?
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衝在第一線支持臺灣參與聯合國體系的動作可以判斷,美中關係遠沒有恢復政治互信,民進黨政府也會抓緊在最後的2年時間裡將「抗中保臺」、「聯美反中」堅持到底,大陸未來任何的兩岸開放政策必然會遭遇民進黨的各種阻力、分化。不過,開放總比封閉好,釋放善意總比揚言制裁好,大陸要站在順民意、贏民心的一邊,拿出智慧與魄力,創造重啓兩岸民間交流的契機,應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