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別讓戰爭販子數我們的血汗錢

旺報社評

隨着大陸10月初派出150架次軍機迫近臺灣,增加對臺軍事威嚇,接着蔡英文總統國慶演說提出「新兩國論」,臺海顯得風雲詭譎,國際媒體擔心戰爭迫在眉睫,俄羅斯總統普丁卻認爲,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高,因爲「中國無需動武就能達成統一臺灣的目標」。

爲軍火貿易鋪墊

今年6月美俄高峰會前夕,普丁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專訪時就曾經表示,他對所謂中共即將透過軍事手段解決臺灣問題的說法,「一無所知」;普丁最近的發言更進一步說明他的看法,他認爲以北京的實力,處理臺灣問題的工具很多。俄羅斯從蘇聯時代就開始與美國戰略競爭,普丁更深諳大國博弈之道,他認爲北京統一臺灣,既不需要也不值得出兵。如果提升到大國視角高度,理解大國博弈之道,就知道臺海和平的機會從來沒有消失。

在英語媒體大肆炒作150架次共機擾臺新聞的同時,另一家德國媒體《法蘭克福匯報》駐華記者也以「中國充滿風險的戰略」爲題指出:軍機擾臺並非預示解放軍即將攻臺,習近平眼前最要緊的目標是在明年的黨代會上再獲得5年任期,因此他目前不會軍事冒險。中共確實在快速提升軍備,以攻取臺灣爲最高目標,但具備能力並不等於具備意願,北京目前不太可能攻打臺灣。

根據普丁和德國媒體的分析,並不是代表臺海不會有戰事,無須庸人自擾,而是要客觀理解臺海情勢,判斷有無利用與誇大危機來獲取政治與商業利益的可能,或是故意升高緊張,試圖火中取栗。

法國參議院友臺小組主席李察(Alain Richard)率領的跨黨派代表團10月7日拜會總統蔡英文,標記法國有意願與能力協助預防衝突發生。李察曾於1997至2002年擔任法國國防部長,與軍方關係密切。甚至外界認爲他此行來臺不無推銷潛艦的可能性,引人遐想。

澳洲前總理艾波特10月8日也在臺北玉山論壇發表演說,認爲兩岸衝突迫在眉睫,艾波特說:「我不認爲美國可以袖手旁觀,眼睜睜看着臺灣遭吞噬。」他現任職務是英國國際貿易局顧問。這些西方政客不但沒有鼓勵兩岸建設性的和平發展,也沒有真正給予臺灣實際援助,只是造成臺灣人誤以爲獲得國際支持強硬路線的錯覺。英媒和美媒相繼拋出美軍秘密駐臺、協訓國軍的資訊,製造美國「協防」臺灣的印象,也是在給臺灣人灌迷湯,有爲軍火貿易鋪墊的用意。

戰爭非唯一解方

臺海情勢越嚴峻,政府就越有理由購買更多軍火。行政院通過2022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中,國防經費爲3726億元,較110年度增加3%,創下歷年來最高的國防預算。若再加上將分5年逐年編列上限2400億元的特別預算,明年國防預算實際規模將衝破5200億,直逼國內生產毛額的3%。

臺灣投入大量資源從事軍備競賽以滿足美國的要求,並「證明」我們有自我防禦的決心,但這真的能換得美國的安全承諾嗎?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軍事和安全政策研究員梅慧琳就表示,「出售武器是值得的,因爲它可以幫助臺灣堅持更長時間。」問題是堅持後,美國會出兵嗎?就算美國會出兵,堅持更長時間後的臺灣又是怎樣的慘況?這是我們大量投注國防預算的目的嗎?

國防需要投入資源才能保家衛民,但軍事不是保障安全的唯一道路,甚至軍事應該是政治手段用盡後的最後考量。我們在國內外媒體與政客的影響下,誤以爲戰爭是解決兩岸問題的唯一方法,除了備戰絕無他途。這不但限制了我們對和平的追求與想像,更糟糕的是可能讓我們不自覺地走上自我預言成真的絕路,回頭卻見到戰爭販子滿手血腥地數着臺灣人的血汗錢。

德國媒體《德國編輯部網絡》曾以「西方不能在言語上激化衝突」爲題指出,面對臺海的緊張對立,西方國家切忌火上澆油宣揚戰爭風險,而應探討具有前瞻性的一致對華戰略。西方國家應支持臺灣扮演東西文明交融的角色,而不是製造文明衝突的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