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臺成“瓜田”,券商、基金公司着手規範員工的社交媒體號

界面新聞記者從多家券商、基金公司瞭解到,一場針對社交媒體的自查自糾行動正在進行。

“公司正在開展員工自媒體自查自糾整改工作,所有員工包括實習生、外包員工都要檢查自己管理的微信公衆號、視頻號、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Bilibili、TikTok等海內外自媒體平臺。主要是檢查賬號內容是否有不合規情況和不當言論,例如炫富、凡爾賽、黑嘴、公司人事管理、行業腐敗、行業失德等問題,一經發現立刻修改或刪除。”記者瞭解到,日前一家TOP 10的頭部公募合規部門下發了通知,要求各部門、分支機構、全資子公司進行自查自糾。

“我們並沒有發文件,但是部門總經理已經在部門羣裡進行了強調,要求大家各自管理好社交媒體,禁止在內容中泄露提及所在公司、職務、薪資、人事變動等信息。”另一家公募人士反映了類似情況。

“自小紅書的‘八萬姐’事件後,我們公司早在入職時就被要求填寫自己的小紅書、抖音、微信號、Bilibili等社交媒體的賬號,合規部門會定期審查。”某頭部券商員工告訴記者,公司員工手冊中有明確要求需依法依規保守商業秘密、客戶信息等非公開信息,即便在崗位變動甚至離職後,也要按照有關規定履行保密義務。

不過,由於一些社交媒體並不需要實名驗證,很難實現100%監管。該員工表示,據他所知,很多同事除了上報的“大號”外,還有“小號”。

“公司的技術部門已經實現了對員工個人社交媒體賬號的監控,爬蟲程序可以將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提取並存檔。在間隔一定時間後,會對存檔內容進行隨機審查,如果發現問題,將及時反饋並處理。”北京某公募人士告訴記者,“如果發佈的內容涉及到公司內部機密,那麼合規部門就要求員工進行修改或者刪除等補救措施。該員工一般也會受到紀律處分,包括但不限於扣績效、降職乃至開除等。”

2023年4月份,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就發佈了《公募基金行業文化建設自律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其中提到了針對少數從業人員謀取不正當利益、奢靡炫富、生活作風不正、言論失當等重點問題,應明確彰顯監管、自律態度。

記者瞭解到,自2023年以來,多家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已經加強了對員工使用社交媒體的宣導。對於員工社交平臺賬戶管理方面,若要以公司員工身份開設相關平臺賬號,要基於展業需求才允許申請開通,並且要完成流程審覈,層層審批。

“公司內部制定了相關制度,如果員工要在公司所屬的社交媒體上發佈相關信息,需要提交《對外言論申請審批表》,該員工要承諾本人(本部門)將嚴格按照審批表中的內容進行對外言論。如擅自增加或更改內容,造成所有後果由本人(本部門)承擔。表中要明確信息具體發佈在哪個社交媒體上,以及大致發佈的時間。”上海某公募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公募和第三方輿情監測機構合作,構建起了全員參與的聲譽風險管理制度。“在這一塊公司很捨得花錢,從高管到普通員工都進行了相關培訓。”某資管規模1000億元左右的公募透露,公司希望鼓勵員工積極參與聲譽風險管理工作,形成全員參與、共同維護公司聲譽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