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談鄉村振興之路:讓農民成爲行動主角

近日,第五屆“傳統村落保護暨鄉村振興——潛山·北京兩地論壇”在安徽省潛山市舉辦。這場論壇設在村裡、置於露天,與土地緊密相連,和農民息息相關。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周飛舟在論壇上發言時表示,鄉村振興需因地制宜,通過基層實踐尋找有效路徑。

周飛舟認爲,鄉村振興更是國之大計,它關係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緊密相連。

“對於鄉村振興,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其實踐路徑是當下討論的焦點所在,也是許多人困惑之處。”在周飛舟看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民情複雜,每個地方都有自身的特殊情況。所以,想要找到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相同路徑是不現實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各地應該自下而上、因地制宜地開展探索。真正有效、有用,且富有啓發和參考價值的路徑大多源於基層的實踐。”

雖然實踐路徑不同,但在他看來,實踐主體皆一致。“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無論我們這些外來者懷揣着怎樣的熱情,表現得多麼活躍,又或是充滿了多大的動力,核心任務始終是要將這些熱情與動力傳遞給農民,讓農民成爲行動的主角。”他表示,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農村的黨建工作、基層組織建設、合作社發展以及社會關係網絡等方面都是關鍵要素。

周飛舟還特別提到了中國的城鎮化的獨有內涵,體現爲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這與傳統意義上的人口遷移有很大的區別——大量的農村人口選擇進城務工。但他們的家庭、土地等重要的生活要素大多還保留在鄉村。而且,當這些人結束漂泊,考慮最終落腳點的時候,務工所在的城市並非他們的首選。

周飛舟提出,隨着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鄉村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劇。未來鄉村人口結構所面臨的挑戰日益凸顯,其中老年人佔主體的鄉村情況尤爲嚴峻,需要提前謀劃,積極應對,採取有效措施,確保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鄭新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