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國家藝術大家檔案”數字化平臺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林藍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透露,此次兩會,她將重點關注文化數字化戰略,推動構建中國藝術話語和中國藝術敘事體系,以此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藝術家檔案留存有整體性系統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林藍建議設立“國家藝術大家檔案”數字化平臺,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全面保存和展示新中國以來文藝戰線的時代風貌、藝術家風采、人文精神,傳承國家文化記憶,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爲藝術發展、人才培養、精品創作、行風建設等提供重要的啓迪示範,推動新時期中國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

她指出,當代藝術家檔案留存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整體性系統化程度不高、數字化力度不足、鮮活度感染力不強。

目前,全國大部分的藝術家協會、院校、研究機構、博物館、媒體機構對當代藝術家的檔案資料“分而治之”,導致藝術家檔案資料保存不全面、不繫統,利用率不高,研究難以深入。因此,亟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系統梳理闡釋,提高研究深度廣度。與此同時,過去我們的藝術家檔案主要以文本、圖冊等形式存在,在當下只有進行數字化轉型,才能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提高研究效率,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爲生產要素。

建議打造“987”口述史工程體系 爲當代藝術史研究留下資料

林藍表示,由於條件和認知所限,過去藝術家的口述影像資料留存有限,且偏重資料收集,所進行的專題性研究更存在不足,留下可供深入挖掘的空間。同時,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第二、第三代藝術家們,現在已是八九十歲高齡,以口述影像實錄的方式儘早儘快搶救式地留存他們的影像資料,提升研究的鮮活度感染力,非常必要和急迫。

對此,她提出三點建議。首先是建設“國家藝術大家檔案”數據化平臺,列入中宣部“國家文化記憶和傳承”工程。全國文聯、各省市級文聯、全國各藝術院校、研究機構、博物館和藝術家協會等建設“國家藝術大家檔案”數據化分支平臺,以“挖掘整理、保護建檔、傳播利用”爲形式,深入挖掘整理黨領導文藝戰線特別新中國成立以來貢獻卓著的重要藝術家及其經典作品的文字、圖片、影像等資料信息,進行檔案式文獻管理,成爲可供業界共享的資料庫,並進行數字化宣傳推廣,進行創造性轉化利用,推動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落地落實,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重塑文化發展模式,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第二點建議是打造“987”口述史工程體系,爲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第二第三代藝術家們留下重要的口述影像資料,爲中國當代藝術史研究留下熱辣滾燙的第一手資料。

新中國第一第二第三代藝術家們,他們的藝術歷程深深嵌入到新中國的文化建設中,是新中國發展歷程的有力見證和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羣像意義。作爲歷史親歷者及見證人,他們的口述史料也具有文獻資料所無法涵蓋的豐富信息及鮮活度,散發出獨特的“個人性”魅力,值得進行搶救式蒐集及整理。

林藍建議全國文聯、各省市級文聯、全國各藝術院校、研究機構、博物館和藝術家協會等單位,以90歲、80歲、70歲年齡段的老一輩優秀藝術工作者們爲採集樣本,通過口述史的方式,分階段、分主題進行口述影像史料採集和整理,形成口述視頻、音頻、照片、文稿等採錄素材。採錄的影像資料形成“987口述史料數字檔案系統”,接入“國家藝術大家檔案”數據化平臺,讓口述史料與文獻史料在研究中得以互證,讓當代藝術家羣像展現完整、鮮活的面貌。

同時,以“國家藝術大家檔案”數據化平臺、“987”口述史工程爲依託,與相關權威機構、單位進行圖書出版、影像化製作推廣等深度合作,推動形成國家當代藝術系列研究和出版項目,產出“當代藝術名家影像實錄叢書”、系列研究型專題展覽等多樣性成果,推動構建中國藝術話語和中國藝術敘事體系。

建議加大藝術名家大師和優秀中青年藝術人才培養力度

最後,她還建議聚焦“大家”重點培養工程,加大我國藝術名家大師和優秀中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與推介力度。

藉助國家“國家藝術大家檔案”數據化平臺,做好“4個1”工程,即一位藝術大家“1個展覽”“1場研討會”“1部紀錄片”“1部傳記”,以大力度、深研究、廣傳揚的方式,選樹推介德高望重、代表時代的藝術大家。並結合中國文聯終身成就藝術家、中國文聯德藝雙馨藝術家等項目,推進藝術人才智庫建設和人才扶持獎勵機制建立,給予政策優待和資源傾斜,推動培育新時代優秀藝術人才,建設實力雄厚、結構合理、梯次銜接的老中青藝術人才隊伍。

總之,構建起新中國藝術事業發展的歷史文化寶庫、傳承發展脈絡,全面記錄和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戰線不斷探索實踐,踔厲投身文化強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展示其中蘊含的時代光輝、藝術風貌、人文精神,必將有助於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有助於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好中國形象,爲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藝術界的力量。

採寫:南都記者 朱蓉婷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