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爺和我》:哈哈哈,這部喜劇還把我看哭了

2022年12月17日,《喜2》總決賽落下帷幕。

《少爺和我》拿下亞軍,“劉波劉海留疤”成爲熱門喜劇梗。

“你觸碰了我的逆鱗,竟然敢讓劉波劉海留疤。”

《少爺和我》火到什麼程度呢?

豆瓣熱門短評中,就有它的身影。

2023年開年,憑藉《狂飆》大爆的張頌文,也看過《少爺和我》。

轉眼到了2024年,我們會發現,《少爺是我》還可以是部改變影視綜打法的喜劇代表。

國產劇的常規打法是劇綜聯動,先有劇,再有綜,兩者是上下游關係。

《少爺和我》則是在綜藝中揚名立萬,做綜改劇的探路者。

追完前9集,感覺這部劇值得嘮嘮。

一、我們都是韭菜

《少爺和我》一共12集,每集20分鐘。

體量雖小,笑點頗多。

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是第一集《餃子之神》。

餃子之神最擅長製作韭菜雞蛋餡餃子。

食材有講究,水用的是食客們的家鄉水,蛋用無腳鳥的蛋(戈達爾和王家衛微微一笑),面用的是太平粉,因爲“粉”是太平。

爲何裡面沒韭菜?

因爲“我們都是韭菜。”

食餃環節,金句井噴。

第一步,聞餃。

聞到的不應該是餃子味,而“是麥香,是你老家的萬畝良田。”

第二步,聽餃。

聽到什麼了?不是萬畝良田,而是”白山黑水的穿林風聲。”

餓得不行的美食家開始不滿。

餃子之神振振有詞,“你吃的是餃子嗎?是我的半生修爲。”

《餃子之神》是對用飲食文化標榜的高檔餐廳的誇張戲謔。

在這種浮誇的飲食文化中,食物成爲附庸,文化纔是目的。

這是大腦對腸胃地位的冒犯。

分享一個冷知識,我們的大腦會影響我們對飲食的判斷。有時候,你以爲的,就是你以爲的。

社會現實和物理現實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我們可以通過科學實驗證明這一點。研究表明,當葡萄酒很貴時,人們認爲它的味道更好。完全相同的咖啡,人們會覺得標有環保標籤的咖啡比未標註的味道更好。沉浸在社會現實中的大腦預測會改變你對飲食的認知方式。Lisa Feldman Barrett《認識大腦》

《餃子之神》有個辛辣的點,依靠美食評論爲生的美食家,他很認可餃子之神對美食的詮釋。

兩者本質上都是一類人。

對他們來說,食物的首要功能不是果腹,而是成爲一種文化載體,一種精神層面的慰藉。

那些華而不實的高檔餐廳之所以能賓客盈門,根本原因是總有食客需要它們用來裝腔。雙方是各取所需。

值得一提的是,《餃子之神》和第七集《八十一難》讓角色有了一種宿命感的關係呼應。

“要我的話,我就做個廚師,專門包餃子,韭菜雞蛋餡那種,我咔咔造。”

“那我就專門做一個吃餃子的人唄。”

《八十一難》的劇作質量非常高。

它以《西遊記》的九九八十一難爲切入點,喜劇梗密集,還演出中國神仙的本質,神仙也不過是高級打工人。

《八十一難》的神仙,是思想沉重的社畜,心事重重的中年人。我喜歡這一集,因爲它用反差做出極佳的喜劇效果。

喜劇離不開反差。或者,有反差才能成喜劇。

《八十一難》的最後,井木犴告別張月鹿,剛剛還是朋友生離死別的場景,接下來就說,“我剩了個橘子。”

相信每一位對梗熟悉的人都會“哈哈哈。”

在互聯網語境中,送橘子無異於說”我是你爹”(此梗來源於朱自清的《背影》)。

說好的朋友呢?

《少爺和我》擅長用意外的反差製造笑點。比如我曾經喜歡說的俏皮話是“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爲什麼要天天快樂呢?”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會有意外反差能逗笑人的運行機制?

David Eagleman的《飛奔的物種》中有個觀點,分享如下。

“這與我們大腦內同獎賞有關的神經遞質系統的活動密切相關:相比可預測的獎勵,隨機的、不可預測的獎勵會使大腦的活動活躍得多。也就是說,只有意外之事才能使大腦感到滿足。”

《少爺和我》運用大量意外反差的喜劇梗,它能讓人開懷大笑,但又不止於此。

二、笑點背後是淚點

尼采有個觀點,“喜劇與悲劇有着相同的根源和內核,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陳佩斯也說過,“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少爺和我》的很多故事,都達到了表面是喜劇,細思是悲劇的境界。

比如第六集《殺手》,採用《買兇拍人》的外殼,用正話反說的方式,來揭露當代人的健康困境。

酒的致癮性強,煙對每個人都有危害,糖是飲料行業的財富密碼。

這個故事有嚴肅的討論主題——殺死你的從來不是殺手,而是你的生活習慣。

這,並非危言聳聽。

當代人備受慢性病的折磨,根本原因是我們帶着舊石器時代形成的身體,無法應對當下的飲食環境,菸酒糖的大量使用,對我們的身體是一種摧殘。

就拿糖來說,在人類誕生以來,99.9%的時間內,糖都是寶貴且罕見的資源。然而,今天隨便一瓶碳酸飲料的含糖量就超過了人體的正常需求。

在這個精加工食品越來越被視爲理所當然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千尋父母,只顧埋頭吃美食,卻忽略美食背後的健康陷阱。

比如第八集《“城”家立業》,是一首關於反戰主題的詠歎調。

東漢末年,戰場連天,角色要有武打動作。

兩位主演都是喜劇演員,武打戲很容易打得假。主創訪談談到《少爺和我》對這段戲的認真投入。

“所以這場戲我是專門請了武術指導,要求他們往死裡打,而且他們飾演的都是小兵還不能有招式,必須是真刀真槍地用肉搏。”

爲什麼要費這個勁?

因爲用硬橋硬馬的打鬥動作夯實古代小兵形象,讓觀衆感受到反差,一面是殘酷廝殺,一面是憐子柔情。

對比越大,衝擊力越強。

再比如,第九集《算個喜劇》,明顯致敬了《喜劇之王》。

它擺出的議題是,究竟藝術至上,還是流量爲王?兩者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但是,很多時候,喜劇創作者要面對二選一的困境。

有流量,才能獲得金主的青睞。《算個喜劇》開頭就強調了金主對劇團的影響。它的金主是老劉肉夾饃和胖哥豬肉。

美團作爲本劇的金主之一,還爲故事貢獻了笑點。

劉波:“你在哪個劇團?”

龍小天:“我在美團。”

這種植入廣告兼顧了藝術和商業,我是服氣的。

它有個非常棒的開放式結尾。

劉波和龍小天對流量說不,選擇了藝術至上。

在第九集後的廣告中,劉波給依舊是外賣員的龍小天打電話,說給他介紹偵探助手的角色。

這個在第九集結束後自動出現的小廣告,依舊是開放式的結尾。劉波給龍小天介紹角色,他或許依舊失意,或許成功了。

於是,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個,理想和現實,看上去很近,走起來很遠。第二個,理想和現實,看上去很遠,走起來很近。

我喜歡《少爺和我》,也因爲它把小人物拍得可親又可愛。

《八十一難》拍的是小人物的友情,《“城”家立業》拍的是家國和反戰,《土地神和我》拍的是小神仙和強大體制的衝突。

這些故事中的主角是小人物,它們的形象卻是高大的。

我們看過太多喜歡勢利眼的國產劇,它們不約而同地用家世分配顏值,用顏值匹配道德。

《少爺和我》讓我們看到小人物的風骨,高貴,堅強,友愛。

結語:

就前九集的呈現來看,《少爺和我》是喜劇綜藝走向劇集製作的可喜一步。

有個可怕的事,目前它只剩三集了。

我希望《少爺和我》的主創們可以攢更多好玩的點子,作出更好的作品。

夢想總是要有的,或許就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