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30~80年代的無錫電影業

作者:邵林翔

無錫,位於太湖之畔,歷來輕紡工業發達,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是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重要商品集散地,文化娛樂業也十分活躍,筆者通過現有的文獻資料向各位讀者展示一個絢爛多彩的無錫電影業往事。

《貂蟬》(電影說明書 1938年)

上世紀30年代初期,《錫報》撰文:“吾邑公共娛樂場所如雨後春筍,頓時蓬勃之象”。1931年2月14日,由錫報主編吳觀蠡先生等合資創建的無錫大戲院於無錫公園內(城中公園)落成開業,當時具有一流水準的無錫大戲院在當年被稱爲“一九三一年之內地模範電影場”,有七百多座位。

《新茶花女》(電影說明書 1941年)

開幕之日,有中國電影皇后之稱的蝴蝶女士及其明星劇場社長周劍雲先生特地趕來無錫參加揭幕儀式,據當日《錫報》載文:“黨政各機關各界代表2000餘人到場,濟濟一堂,滿室生春”,“胡女士伸手裂帛,綵帶迎剪而解,彩幕而啓,一時歡聲雷動”,首場放映明星新片《一個紅蛋》。

《亂世兒女》(電影說明書 1947年)

無錫大戲院之開幕,爲新聞界之頭等新聞,報刊文章登載一週之久,曾得第一金牌之世界名片《七重天》,國產武俠影片之王《火燒紅蓮寺》,電影皇后片《四天大王》以及托爾斯泰名著《復活》等成爲“未屆開幕,即告客滿”之熱門電影。

《一剪梅》(電影說明書 1932年)

同年4月10日,位於映山河口(今東嶺錫上和園通公寓之間)的中南大戲院開幕營業,由陳榮泉,楊祖鈺等人合資三萬餘元興辦,戲院的建築仿照上海更新舞臺的格局,造型新穎(見上圖中南大戲院建築外觀),結構完美,戲院上設樓座,下裝半張轉檯,近一千張座位,開映前常奏音樂,是錫城歷史上第一家按照影劇兩用要求建築的戲院,首場放映歌舞巨片《花團錦簇》,這是無錫歷史上第一次上映有聲電影。

《歸來》(電影說明書 1934年)

中南大戲院是無錫娛樂業的頭牌,被稱爲高級戲院、貴族戲院,民國37年3月1日出版的《無錫工商大集》中記載:“娛樂事業在無錫,堪稱發達,戰前設備最完善之戲院,當首推陳榮泉等創辦之中南大戲院,不幸於戰時毀於戰火,其次爲無錫大戲院和慶升大戲院以及新世界和大新世界兩遊戲場”,中南大戲院票價爲最高,民國二十一年上海大舞臺《羅成叫關》樓座票價爲小洋一元銅元六枚,是隔壁新光大戲院票價的五倍。民國22年《人報》記載:“黃包車一字兒排在戲院門前的馬路上”,“走進這家戲院的顧客,大都是穿綢著綾,冬裘夏葛”,30年代放映的電影有《歌女紅牡丹》,《虞美人》,《大路》,《漁光曲》,《野玫瑰》等各類經典電影。

復興大戲院(戲單)

復興大戲院舊址

《一江春水向東流》(電影連環畫)

《桃李劫》(電影說明書)

1945年抗戰勝利後,無錫工商業全面恢復並短時繁榮起來,各類閒散人員劇增,音樂茶室等各類娛樂場所蔚然成風,影劇行業也有了全新的發展。

1946年初,鹽城來錫農民陸金寶,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打拼,在錫城南門外跨塘橋下塘(今南下塘泰昌弄口),創辦復興大戲院,坐東朝西,東西進深四十米,南北寬約十五米,設置200多個座位,彼時南門四處多鹽城、淮安、泰州人,故多放淮劇,1947年至1948年多放《一江春水向東流》《桃李劫》《風雲兒女》等優秀電影。

錫城以其便利的交通方式,優美的太湖風光,濃郁的水鄉風情從民國開始至解放後,衆多電影劇組紛紛來錫取景,這個風景秀麗的園林城市,成爲了一個天然的電影攝影棚。

聶耳亭

1934年夏秋之間,上海聯華影業公司來錫拍攝優秀進步影片《大路》的外景,參加拍攝工作的有劇作家於伶(宜興人)、音樂家聶耳、演員張翼、金焰、王人美、韓蘭根等,聶耳借居於黿頭渚的陳家花園一亭內,多次深入築路工地和工人一起勞動,體驗生活,譜寫了《開路先鋒》和《大路歌》兩首電影插曲。解放後,爲了紀念聶耳,特將此亭命名爲“聶耳亭”,並在亭前以塑像來紀念。

“這個戲的主題是號召大家團結抗日,九一八、一二八以後,我們國家處在存亡危急的關頭,參加這個戲拍攝的有幾十人,當時我是扮演一個築路工人,羅朋演一個開築路機的工人,張翼演拉碾子的工人,鄭君裡演大學生,此外還有白路、陳燕燕等人,扮演商人、學生、店員等,築路時男女老少,各行業各階層大家都來支援,大家合力拉繩,暗示大家都齊心一致衝破障礙,奮發向前,爭取抗戰的勝利! 外景的地點在太湖邊上,當時寶界橋剛在修,去黿頭渚環路的馬路也正在動工,我們就正好利用這築路的場景作爲背景,進行拍攝。當時氣勢豪邁的《大路歌》、《開路先鋒》一唱起來,只覺得渾身熱血沸騰,拉着石碾,一個勁兒向前,什麼也阻擋不了!”

——金焰:憶《大路》想無錫

《八千里路雲和月》(電影說明書 1947年)

1946年,上海聯華影藝社來無錫拍攝《遙遠的愛》的外景,參加拍攝影片的演員有趙丹、秦怡等人,同年12月,電影《八千里路雲和月》來錫拍攝外景,參加拍攝的演員有陶金、白楊等人,當時正在無錫演出的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演劇第九隊(簡稱演劇九隊)參加了《遙遠的愛》和《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拍攝工作。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人民羣衆的文化生活,電影事業在解放後得到迅速發展,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分別建立了長春電影製片廠(194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194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1949年)、八一電影製片廠(1952年)等電影製片廠。

1957年周恩來總理、鄧穎超會見女演員們(上官雲珠,左6)

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培養了大量的優秀電影演員,他們用真誠樸實無華的表演來謳歌中國共產黨、英雄人物和平常百姓故事,1961年,在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提議下評選了新中國人民演員,最後趙丹、白楊等22人入選,俗稱“二十二大電影明星”,其中就有一位無錫籍影人,她就是風華絕代的上官雲珠。

1962年上影演員劇團赴山東青島參加話劇演出《雷雨》《上海屋檐下》,自左向右前排:狄梵、沙莉、張瑞芳、上官雲珠,後排李明、汪漪、王丹鳳、鳳凰

上官雲珠(1920.3.2~1968.11.23),江陰長涇人,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自幼曾在蘇州求學,抗戰爆發後流亡湖南,1938年來到上海,本想讀完高中,但爲生計所迫,第一份工作進入到淮海中路上的何氏照相館從事開票員工作,自此開始與影劇屆人士頻繁接觸,耳濡目染,對演戲事業萌發濃厚興趣。

《麗人行》(電影連環畫)

1940年上官雲珠相繼在上海華光戲劇學校、新華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學習,同年在電影處女作《王老虎搶親》中開始扮演角色,後又參加了《玫瑰飄零》、《鴛鴦淚》、《一江春水向東流》、《麗人行》等片演出,建國後成爲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演員,參演了《南島風雲》、《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臺姐妹》等10餘部影片,還主演了《紅旗歌》、《北京人》等多部話劇,塑造了很多銀幕經典角色,是建國十七年不可多得的演技派演員,1968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無錫山清水秀,民國園林別具風格,皆有濃郁的風土人情,解放後,隨着中國的電影事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很多電影製片公司來無錫拍攝電影外景的逐年增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有《家》(上影)、《早春二月》(北影)、《兄妹探寶》(海燕)、《二泉映月》(八一)、《愛情啊,你姓什麼》(上影)、《飛向未來》(峨眉)、《一葉扁舟》(北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日合拍)、《曹操與華佗》(上影)等。

1957年10月,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風光紀錄片《無錫景》,影片真實展現了無錫的城市風貌和太湖美麗的景觀,影片放映後,引起了全國反響,提高了無錫的知名度,而主題歌《無錫景》在蘇南和上海地區甚爲流行。對於老一代無錫人來說,很多人都對這部影片深有印象,無錫廣播電臺著名欄目週末生活的開始曲一直沿用此旋律。

1959年12月,在江陰一所中學教書的業餘作家陳伯鈞老師創作電影文學劇本《太湖探寶記》,發表於1960年《電影創作》第四期期刊上,後被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選中,經過導演高正等人多次修改劇本後,於1962年夏拍攝成兒童故事片,更名爲《兄妹探寶》。這是無錫作者參與創作的第一部電影故事片。

1964年,由無錫市文化局戲曲創作研究室集體創作反映紡織廠女工比學趕幫的錫劇《紅花曲》進南京參加江蘇省戲曲現代戲觀摩演出會,次年1965年7月,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改編後的電影《紅花曲》,影片中許多優美的唱段在蘇南地區廣爲流傳。

《二泉映月》(電影連環畫)

1979年,鄂允文(執筆)、劉保毅、榮磊創作的反映無錫本地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坎坷的藝術人生的電影劇本《二泉映月》,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成彩色寬銀幕故事片,影片中的女主角由無錫市錫劇團演員袁夢婭擔任。影片作爲向國慶30週年獻禮片在全國放映。1980年12月在阿爾及利亞的中國電影周、1982年在美國的中美電影周、意大利的中國電影回顧展、開羅第四屆國際電影節放映,該片榮獲中央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

峨眉電影製片廠於1979年拍攝的電影《飛向未來》,電影拍攝地點集中在無錫市黿頭渚風景區的華東工人太湖療養院和無錫師範附屬小學,見上圖。

作爲新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部青少年題材電影,在無錫師範附屬小學取景拍攝,主題爲航模題材並1982年6月1日無錫市少年宮正式開放等多重環境因素推動下,無錫青少年模型在無錫市中小學校得到大力發展,成績斐然。

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是爲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週年而拍攝,從製作資金、製作設施和演職人員方面,兩國均爲對等投入。該片是中日復交以後兩國共同編劇、共同導演、聯合演出、聯合攝製的第一部影片。1982年,影片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1983年,又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

“我喜歡你的眼睛,一雙充滿感情的眼睛”,這是日本演員室田日出男(扮演尾崎)在拍完“斷指”這場戲後,摟着孫道臨的肩頭,由衷讚歎的一句話。“斷指”這場戲是在寄暢園的秉禮堂拍攝時,江南棋王況易山(孫道臨扮演),不幸落入日軍尾崎的魔掌,尾崎威逼他與不期相遇的鬆坡下棋。在這個重場戲中,孫道臨的眼神變化,深刻揭示着人物的內心世界,產生了扣人心絃的力量。

無錫梅園,背靠龍山,面向太湖,山清水秀,風光明媚,特別是早春二月,園內一片香雪,景色更宜。根據革命烈士柔石(左聯五烈士之一)代表作《二月》改編拍攝的故事片《早春二月》,男主人公肖澗秋(孫道臨扮演)和女主人公陶嵐(謝芳扮演),他們在江南水鄉芙蓉小學校園花叢中漫步暢談的場景,是1963年早春在無錫梅園拍攝,爲了表現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交流,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劇組借用了梅園優美的景色加以烘托,使得影片有了濃厚的抒情色彩,拍攝後《早春二月》蜚聲海內外。

《銀幕與舞臺》(1980年試刊 1-3期,封面分別爲錫劇名家梅蘭珍、演員吳海燕、演員陳沖)

1979年11月7日,無錫市文聯創辦電影專業雜誌《銀幕與舞臺》,著名電影演員趙丹爲雜誌題寫了刊名,刊物面向廣大青少年和影劇愛好者,介紹中外優秀電影電視,傳播影劇知識,開展影劇評論,初期爲8K小報,和無錫市影劇公司合作,在無錫市各個影劇場發行。1980年改爲32K本,試刊3期,1981年改爲月刊,在滬寧線各個城市發行,1982年起,經江蘇省委宣傳部批准由郵局在全國發行。最高月發行量達到20萬冊,平均每月發行15萬冊。《銀幕與舞臺》的創辦,以“知識性、文學性、思想性、趣味性”融爲一體,得到了北京、上海、江蘇等各地電影戲劇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扶持,刊登的專業文章多次在《文匯報》《電視月刊》《戲劇電影報》等報刊轉載,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廣泛影響力。

1984年11月15日至11月17日,《銀幕與舞臺》創刊五週年之際,編輯部在無錫人民大會堂舉辦了連續三場的大型文化娛樂演出活動,盛況空前,著名相聲演員馬季、趙炎、姜昆,啞劇演員遊本昌,聲樂演員蘇小明、鬱鈞劍、吳國鬆、無錫本地歌舞團演員許瑱卿、馬駿英等演員集體亮相,爲錫城愛好文藝的觀衆奉獻上了一場場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