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玩瘋了

作者:熊志

這兩天的上海,徹底玩瘋了。

萬聖節的上海黃浦區鉅鹿路,成爲年輕人的整活現場,古今中外、千奇百怪的造型,在這裡粉末登場,街道被圍得水泄不通,萬聖節玩成了“玩梗節”,成了“大型病友交流會”。

上海的街頭,好久沒有如此奇幻和熱鬧了,連官媒《解放日報》都忍不住站出來,給那些擔心文化入侵的批評者打預防針——不必指責年輕人過洋節。

年輕人的個性化表達,以及城市管理對個性化表達的寬容,彰顯着上海的開放精神。

事實上回顧歷史,上海之所以成爲上海,它的成功就在於開放和包容,文化上如此,經濟上也是如此。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這次關於上海萬聖節的熱搜話題,文化入侵、崇洋媚外的聲音少了很多。

線上吃瓜的羣衆,被那些COS名場面逗得捧腹大笑,甚至有親自去上海沉浸式體驗一把的衝動。

這種輿論風向的變化並不奇怪。事實上,上海街頭的大型COS場面,儘管頂着萬聖節的頭銜,但沒有多少萬聖節的元素,如南瓜燈、驚悚的小丑妝容等,它被徹徹底底的本土化了。

山寨版的“那英”和“王菲”空降現場,聯手獻唱了《相約一九九八》;惟妙惟肖的“假向太”出現在街頭,高喊9塊9上鍊接;還有人COS李佳琦,扎心地問道,“哪裡貴了”……

上海街頭的角色扮演,都是我們熟悉的人物和角色,熟悉的元素,熟悉的熱點事件。年輕人藉着這些話題,進行個性化的表達,或玩梗自嘲,或者諷刺現實。

總之,我們看到的不是什麼西方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滲透,而是廣大年輕人,通過過節的方式來發泄和狂歡,充滿了娛樂精神,自然也沒必要上綱上線。

上海將舶來的萬聖節過成了中國版,並屢次登上熱搜,這倒是和它的城市精神、市民氣質一脈相承。

前段時間,上海的“citywalk(城市漫步)”火了,人們在街頭自由隨性地跳舞行走,這種休閒方式一度被全網羣嘲,但恰恰是這種羣嘲,說明上海對不同文化的包容——這裡有千奇百怪的生活方式,哪怕你覺得是奇葩或者裝逼,那些年輕人,也“裝”得無所顧慮。

某種程度上,上海人是精緻講究,懂得發現和釋放自我,於是就形成了個性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就像當時上海疫情核酸現場,有市民畫着精緻的妝容,甚至還有人端着紅酒杯。

文化上的包容,無疑得益於管理上的寬鬆。一個細節是,萬聖節的上海街頭,COS盛會連續舉行了幾天,但城市管理者並沒有基於安全考慮,一刀切的禁止,這纔有了一個個名場面。

現在的上海,不僅是文化中心,更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

2022年上海的GDP達到4.47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一,經濟上的成功,無疑跟對外開放的前沿位置息息相關。

歷史上的上海,原本是一個偏居海隅的縣城。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撬開了清政府閉關自守的大門,隨後上海被開闢爲通商口岸,這也成爲上海走向世界的起點,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儘管上海的開埠,是列強船堅炮利之下被動開放的結果,但在客觀上,它確實給上海帶來了外國商品和外資,先進的機器設備,讓上海率先開眼看世界,提前進入全球分工中,開啓工業化的進程。

回顧這一百多年的進程,上海的高速發展史,就是一部開放交流史。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城市老舊,想要進行大規模城市更新,但國家撥款和地方財政根本負擔不起,爲了籌措資金,上海採用了一個極爲創新的方案——“計劃單列、自借自還”,通過國際市場來籌資。

那個年代的中國社會,還沉浸在姓資姓社的爭論中,而上海卻將一些城市基礎設施,比如橋樑、地鐵等,引入外資來進行投資建設,這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此外,像浦東新區的開發,儘管直接目的是疏解浦西的擁堵問題,但在開發過程中,它的體制機制設計,很大部分都是圍繞進一步擴大開放。比如對外商投資的放寬、稅收減免,保稅區的建設,等等。

時至今日,上海已經成爲外資外貿的絕對高地。

今年上半年,上海公佈了一份數據:

近年來,國際局勢紛繁複雜,中西方的貿易摩擦有所增加。一些歐美國家,基於成本等因素考慮,將產業鏈從中國外遷。

比如蘋果的供應鏈,就正在加速向東南亞轉移。據路透社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1年,蘋果從中國的採購減少了11個百分點。果鏈外遷直接影響了富士康等供應鏈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力度。

面對全球產業鏈外遷的局面,現在的輿論場,時不時出現一些脫鉤斷鏈的聲音。有的網友被民族情緒裹挾,動輒呼籲抵制外國產品,抵制蘋果、特斯拉等,這當然不是明智的選擇。

外資企業在中國,當然要守中國的規矩,稽查富士康,就表明了一視同仁的態度。但既然是正常的投資,那就沒必要全面否定外資,否定外企,呼喊着把它們趕走,回到閉關鎖國的狀態。

比如提到上海,總有一些污名化的聲音……事實上,如果沒有對外商外資的開放友好,上海能有今天的發展高度嗎?

以特斯拉爲例,它的成功落子,是上海持續努力的結果——爲了招攬到特斯拉,上海打破了持續多年的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特斯拉上海項目,也成爲首個外商獨資的整車製造項目。

在特斯拉工廠落地的過程中,上海還特事特辦,從簽約到開工只用了半年,開創了前所未有的上海速度。

上海的付出,很快從特斯拉身上收到了回報。在外商投資企業中,特斯拉在上海的營收,已經僅次於蘋果,上海的產量也撐起了特斯拉全球產量的半壁江山,在稅收、就業等方面,帶來了豐富的經濟效益。

可見,只有保持開放的誠意,向世界敞開大門,外商纔有投資意願,一座城市才能夠吸納全球的經濟資源,取得發展的紅利。

所以,上海的成功不是偶然。萬聖節玩梗,不是文化入侵;對外商友好,更不是崇洋媚外。經濟第一城上海崛起的密碼,就藏在鉅鹿路的人潮裡。

從經濟到文化,百年來的遙遙領先,正是開放、包容成就了上海。因爲開放、包容,所以能夠海納百川,將一個洋節本土化,將外資外企本土化,帶動地方產業升級,這值得衆多城市去學習。

有的人以爲,外商投資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其實,只有一以貫之的開放態度,穩定的營商環境,外商才真正願意來投資,來中國長期發展。

全球化時代,全球分工只會越來越細,脫鉤斷鏈的想法,無疑過於天真了。國際競爭越是白熱化,越應該擴大開放。無腦地歧視、仇視外外企,政策上搞區別對待,只會加速產業鏈外遷的進程,讓外商外企跑得更快。

就在前不久,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出臺了系列措施,再次拓寬了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這再次說明,哪怕國際局勢紛繁複雜,中西貿易摩擦增加,“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也不能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