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鐵、中鐵建等基建巨頭訂單下滑 多家公司現人事變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敏 北京報道
近日,基建企業陸續公佈2024年上半年經營簡報。受各種因素影響,上半年基建企業的新簽訂單規模有漲有跌,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中冶等巨頭均出現新簽訂單合同額同比下跌的情況。
與此同時,旗下有地產業務的基建企業,其房地產業務普遍出現下滑。
到目前爲止,基建企業尚未發佈完整的半年報。但分析人士指出,相比部分地方基建國企和建築民企,央企仍將保持業績的穩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4家基建央企出現管理層人事變動。儘管多數爲聘期到任後的調整,分析人士認爲,重要管理層的變更,有可能對部分業務的發展戰略帶來一定影響。
三家基建巨頭訂單下跌
截至7月31日,八大基建央企均發佈了今年二季度及上半年的經營簡報。從簡報披露的內容來看,上半年基建央企的訂單表現並不一致。
今年上半年,中國建築新籤合同額爲2.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00%。在佔據主流的建築業務中,房屋建築、基礎設施的訂單規模都有增長。
從區域來看,境內業務仍然佔據主體。境外業務規模雖然相對較少,但上半年新籤合同總額達到1231億元,增速達105.4%。
其他建築央企中,中國電建、中國能建、中國交建、中國化學上半年新籤合同額分別爲6488.87億元、7386.01億元、9608.67億元、203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50%、14.35%、8.37%、10.00%。
但仍有三家央企出現新簽訂單合同額下降的情況。
上半年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的新籤合同額均突破萬億元,但與去年同期相比有不同幅度的下滑,中國中鐵的下滑幅度爲15.3%,中國鐵建爲19.02%。
另一家基建央企中國中冶,上半年新籤合同額6239.5億元,同比下降6.6%;其中,冶金工程、工業製造業新籤合同額有所增長,房屋建築工程、市政與基礎設施工程則有兩位數的降幅。
總體來看,2024年上半年八大建築央企合計新簽訂單7.89萬億元,同比下降0.5%。
多家機構分析指出,在房地產投資下行還未見底、地方政府債務尚待化解的宏觀經濟環境下,上半年工程建設行業市場有所萎縮。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上半年建築業新簽訂單14.91萬億元,同比下降3.4%。
此外,地方財政壓力較大、專項債發行進度緩慢,以及企業自身經營策略的調整,都是導致基建訂單下滑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市場下滑的影響仍然不可忽視。旗下有地產業務的基建企業,其房地產業務普遍出現下滑。
今年上半年,中國建築的地產業務合約銷售額1915億元,同比下降20.6%;合約銷售面積655萬平方米,同比下滑33.2%。不過,中國建築上半年新增土地儲備370萬平方米,同比有所增長。
同期,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的房地產業務銷售額分別爲132.5億元、397.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3.3%、25.5%。
到目前爲止,基建企業尚未發佈完整的半年報,但從一些企業的業績預告來看,營收、利潤下滑的情況繼續存在。比如,上半年重慶建工歸母淨利潤虧損將達到1700萬元到2000萬元。
分析人士認爲,這也意味着基建企業的業績分化情況將持續。相比部分地方基建國企和建築民企,央企仍將保持業績的穩定性。
人事變動集中出現
今年年中,部分基建央企出現管理層的人事變動。
7月30日,中國中鐵發佈公告稱,根據第五屆董事會第四十三次會議,聘任黃超爲公司副總裁。
47歲的黃超是正高級工程師,1999年參加工作起,一直在中鐵體系內任職。目前擔任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同日,中國鐵建也發佈公告,聘任陳志明、黃昌富、李興龍、楊哲峰等四名副總裁,此前,四人均在中鐵建體系內長期任職。
值得注意的是,李興龍是中國鐵建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升任中鐵建副總裁後,他將從原有的職位上卸任。但目前中鐵建尚未公佈其接替人選。
在八家建築央企中,中鐵建的房地產業務規模僅次於中建,今年上半年,中鐵建新增土儲(建築面積)超過三成,表現出較強的增長態勢。一位不具名的房地產分析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民營房企式微的背景下,中鐵建在房地產業務上頗具野心,換帥後,這種野心能否持續,值得進一步觀察。
此前的7月27日,中國交建聘任劉永昶爲董秘,劉永昶的現任職務爲公司財務總監。
近期最受關注的一則人事調整發生在中國能建。根據董事會決議,中國能建聘任倪真爲公司總經理。倪真生於1971年,曾在中鐵建體系內長期任職,還曾執掌過中鐵建的地產業務。
此前,中國能建中電工程新能源公司總經理髮生變更,王永吉就任。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事變動均爲聘期到任後的正常調整,其中不少人系因年齡問題去職。
一位基建央企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基建央企大多在國家戰略層面承擔一定的責任,公司的發展戰略也相對穩定。因此,人事變化不會對公司發展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但他同時指出,新的管理者可能帶來不同的管理風格和戰略思路,可能會影響部分非主營業務的發展。至於此輪基建央企管理層調整的潛在影響,具體仍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