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停藥 心肌梗塞死亡風險增22%

江晨恩醫師心血管診療室(天下文化)

追求健康要講證據。決定撰寫這本書的前幾天,一位曾經心肌梗塞的患者抱怨說:「吃降血脂藥會洗腎。」他已經自行停藥兩個月。我聽了有點不開心,但還是以平靜的語氣問:「是誰告訴你的?」患者略微不好意思的回答:「網紅醫師說的。」

我聽了之後很訝異,他是那個月我的診間第三個聽信網紅醫師的言論而自行停藥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他們不知道的是,停藥後心肌梗塞復發或死亡的風險會增加22%。

不久之前,有幾位高血壓患者因爲血壓飆高前來就診,細問才知道他們都停藥了,原因是「網路上說藥都是毒」,又是個錯誤的網路資訊。更常見的是,患者帶了一大堆保健食品來徵詢我的意見,而我總回答:「缺乏醫學證據!」一般患者的標準迴應是:「但廣告上都說醫學實驗證實有效啊!」

大部分患者不知道的是,醫學證據有強弱等級之分,動物實驗也能提供醫學證據。但如果透過醫學最高等級也就是隨機分派臨牀試驗,並以心肌梗塞、腦中風及死亡爲研究終點來看,大部分保健食品是無效的。

有些保健食品可能有抗氧化作用,例如維生素E是很強的抗氧化劑,但臨牀試驗上這些保健食品都沒能減少心血管疾病。更何況廣告上可能只提到成功個案,根本不會提到無效的例子。

現在這個網路時代充斥不正確資訊,發佈或轉傳這些假消息的人完全不用負責,間接危害大衆健康。

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翻遍坊間相關醫學書籍,沒有一本能提供充分證據來說服患者。

雖然國內外專科醫學會的治療指引都非常講究證據,多數建議是根據大規模臨牀試驗的結果來制定,但這些治療指引是給醫護人員看的,過於專業且艱深,在日常忙碌的門診工作中,並沒有足夠時間將這些科學證據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傳達給患者。

將最高級的醫學證據,化爲易讀資訊。我從國立陽明醫學院畢業後,近40年都在臺北榮總服務,從住院醫師一路到科主任,2023年年底才交棒出去。

我在主治醫師生涯前半段投入心律不整、心臟電燒術領域,後半段轉換跑道,接下臺北榮總新藥臨牀試驗中心主任一職,迄今(2024年)已執行超過110個跨國大型臨牀試驗,並擔任逾半數試驗的臺灣總主持人,負責挑選執行醫院及各家醫院的試驗主持人。我同時也是國際指導委員會委員,主導近十餘年絕大多數心血管新藥的研究。

2010年起,我同時擔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亞太心律學會十二個治療指引的主筆者,主題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及心房顫動等。

我對於每個指引所涵蓋的數百個臨牀試驗如數家珍,所以當天下文化邀請我出版新書時,我立即就答應了。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切建議皆奠基於臨牀試驗結果,而臨牀試驗是等級最高的醫學證據;如果沒有臨牀試驗,則以統合分析或人羣前瞻性研究爲基礎。

簡單來說,本書將醫療專業人員所遵循的醫學證據與治療指引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傳遞給一般大衆,同時,大部分章節皆附有我所製作的圖表,幫助讀者掌握重點。

正確認識藥物。身爲藥物試驗專家,我想強調幾點,首先我不同意「藥都是毒」這種說法。所有上市新藥都經歷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臨牀試驗,會傷害腎功能的藥物早已被剔除。

此外,腎小管上的轉運蛋白無時無刻都在工作。我們吃進去的蛋白質和糖類會分解成胺基酸和葡萄糖,被腎絲球過濾出來由腎小管上的轉運蛋白回收,藥物也是如此。這些轉運蛋白的運量很大,因此我並不同意藥物會加重腎臟負擔的說法,只是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必須減量或停用某些藥物。

其次,運動和飲食控制對降血壓及降血糖很有效,但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有效,若無法把血壓、血脂和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就必須以藥物介入。

我不同意一些網紅醫師所說的,必須先嚴格控制運動和飲食無效後,才考慮使用藥物。人生爲什麼要過得這麼辛苦呢?我認爲如果進行適當的運動及飲食控制之後,仍未能達標,就可以利用藥物來輔助。

每個人只能活一次,美食當前,何不享用?善用藥物讓生活品質變好,有何不可?別再抗拒藥物治療了。試想全世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人數愈來愈多且環境污染愈來愈嚴重,人類壽命還能逐漸延長,藥物的貢獻絕對功不可沒。

最後,期待這本書能對讀者有所幫助,透過本書提供的醫學證據,不再誤信網路或媒體上未經證實的說法或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