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太陽能協會張曉斌談分佈式光伏:下一個藍海市場將是以用電爲核心的負荷市場——進軍城市 頭部企業應引領行業發展

近期,綠色和平攜手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辦了“2024年,能源轉型的故事還能怎麼講”媒體工作坊。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曉斌在工作坊上對分佈式光伏行業進行了深入分析。

近年來,在“雙碳”背景下,中國光伏發展呈現強勁態勢,截至2023年底,光伏裝機總量在電力裝機總量中的佔比已達21%,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的8%以上。作爲新能源領域的重要分支,分佈式光伏的地位不言而喻。

那麼,分佈式光伏對推動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有哪些作用和影響?目前處於什麼市場階段?未來又將呈現哪些新趨勢?如何看待近年來光伏企業“出海”的現象?頭部企業又將如何加強品牌建設?

近日,針對上述話題,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曉斌爲本站財經ESG獨家撰文。

出品|本站財經ESG

作者|張曉斌(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分佈式光伏指採用光伏組件等產品,將太陽能轉換爲電能,並且就近消納的分佈式發電系統。起初,我們主要聚焦於綠色電力的生產,然而,綠色電力的核心不僅在於其生產,更在於其應用。例如許多大型電廠,包括水電及風光電基地,往往遠離負荷中心,導致需通過高電壓等級的線路,甚至特高壓線路遠距離輸送。

由於電力運輸過程中會產生線損,同時成本也非常大,爲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們應當儘可能在負荷側附近發展綠色電力,確保用戶能第一時間使用到綠色電力。因此,我們需要發展分佈式光伏,其可以充分利用當地太陽能資源,改善當地的能源結構,從而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下一個藍海市場是城市

目前來看,分佈式能源可分爲企業型和居民型兩大類。企業型分佈式能源不僅允許企業直接安裝並使用自產的綠色電力,還允許企業通過綠電交易、碳資產置換等方式獲得經濟效益。而對於居民型分佈式光伏,其意義則更多體現在社會層面,如農民創收、鄉村振興、扶貧等。

分佈式光伏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技術和產品上,更在於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和營銷策略能夠有效地實現多方受益,如在提高供電可靠性、減輕電網壓力、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也可以確保項目的經濟效益。此外,分佈式光伏的推廣還可以拉動地方的再就業和經濟增長。

其次,分佈式光伏的核心在於“就近消納”。在這一模式下,分佈式光伏促進了社會各階層、各行業對新能源便捷性的親身體驗,增強了各行各業對新能源的認知和使用,相較於集中式光伏,分佈式光伏展現出更爲明顯的跨界合作潛力。

談及分佈式光伏市場的興起,可追溯至2015年底。彼時,光伏扶貧政策的推出,讓農戶認識到家庭光伏的經濟效益。再後來,分佈式光伏融資模式日新月異,從全款購買到光伏貸、融資租賃,再到合作共建與純租賃,雖然吸引了衆多能源企業、社會資本和跨界企業的追逐,但最終受益的始終是廣大民衆。

目前來看,分佈式光伏發電已成爲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着光伏裝機容量的不斷增加,分佈式光伏市場的發展亦面臨諸多現實挑戰,包括電力配網端的壓力增大、綠色電力消納與消費之間的平衡問題等,部分地區的光伏出力已經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隨着新的分佈式管理辦法出臺,分佈式光伏即將進入電力市場化交易,其投資收益也將面臨不確定性,這也對投資企業、行業內更多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之前我們可以將分佈式光伏作爲一種穩定的金融理財產品,那下一步分佈式光伏便需要回歸電力屬性的本質,發揮其多場情景應用的功能屬性。

爲解決上述問題,我們開始通過電網基礎設施建設,並探索儲能技術等措施進行調節。目前,部分地區已經通過大型的獨立共享儲能、臺區雲儲能等創新模式進行統一規劃,來使得整個地區未來可以接受電網的統一調度。

比如山東,作爲耗能大省,工業類型豐富,多個產業需要晚間高負荷用電,在光伏出力不夠時,便需匹配大量的新型儲能來進行調節。目前,山東省已是新型儲能裝機第一省。而像浙江、江蘇、廣東等省,用電集中在白天,通過用戶側儲能實現“峰谷套利”,進而降本增效。

其次,儘管農村目前被視爲分佈式光伏的主要市場,但我們還有一個龐大的用電區市場不可忽視——城市。隨着分佈式光伏向城市邁進,其應用場景、應用模式也將有所轉變,一些新的產品技術將更新迭代,例如陽臺式、幕牆式、光儲直流等光伏產品的應運而生。

不過分佈式光伏若想進入城市,亦需地方調整政策導向,從僅追求資源落地轉爲支持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如果政策僅服務於某個企業,而非行業本身,那麼無異於殺雞取卵。就此,國家與省級層面亦需與科研單位展開合作,探索適合分佈式光伏的新模式與政策框架。

行業處境非常尷尬

目前來看,光伏行業正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需要多方配合及資金支持。

企業層面,目前行業上游競爭激烈,普遍採取低價策略以搶佔市場份額,甚至不惜虧損銷售,其目的僅爲擠壓競爭對手,期待行業洗牌後自身能佔據有利地位。然而,這種策略亦導致企業普遍陷入資金短缺的惡性循環,難以投入研發創新,進而致使行業整體陷入困境。

資本層面,投資者往往追求快速回報,更傾向於短期套利,而忽略了長期的市場培育。因此,在市場培育階段,資本投入往往不足,進一步加劇了行業資金短缺問題。部分央國企認爲未來分佈式光伏將失去很多特殊政策,尤其是進入電力市場後,對收益預判有一定影響,就紛紛開始放棄分佈式光伏這一領域。這是不對的,作爲央企、國企,對於下步的民生建設、經濟發展,更要有責任擔當。

政府層面亦是如此,很多地方政府若在對行業實際狀況瞭解不足的情況下,僅基於光伏作爲新興產業的表面光環(如“新三樣”之一、出口亮點等)盲目推動,或出於財政壓力,提出不切實際的產業落地要求,許諾土地租金減免、免費代建廠房,按投資比例給予風電或者光伏的指標等,加劇了產能過剩和行業內卷,導致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現在這種尷尬的瓶頸,而能源主管部門也將因爲信息不對稱、行政級別溝通不暢等難以推出有效施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網作爲核心環節,亦需要做出相應改造或犧牲。例如源網荷儲、虛擬電廠、光儲直柔、多能互補、臺區配儲等新業務模式的實施,均需電網配合進行技術和運營的調整。電網公司亦需保護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若電網公司主動積極不配合,那麼任何新模式都無法推進。

展望未來,鑑於國內產能遠大於需求,且海外市場電價結構有利,光伏企業出海已成必然趨勢。然而,海外市場複雜多變,企業需深入瞭解各國市場特性,建立銷售渠道,除非早已有所佈局,現階段出海那付出人力、財力等成本會非常高

面向海外市場,光伏企業想加強品牌競爭力,需應對電價結構、電網狀況、儲能需求及戰爭等因素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同時需考慮不同市場對品牌、品質及價格的不同要求,制定針對性策略。像亞洲、非洲對價格有要求,歐美市場則對品牌品質的要求多一些。

作爲頭部光伏企業,應將自身定位爲領袖型企業,不僅要追求自身發展,更應引領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實現多方共贏。同時,企業家們亦需具備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能在行業關鍵時刻發聲引領,爲其他中小企業樹立榜樣,共同推動全球能源轉型。

能源轉型的實現並非單一企業或主管部門的責任,而是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涵蓋了從電網體系到政府機構,再到能源使用單位、新能源企業、施工團隊乃至每一位安裝工人和每一個用電家庭。若各企業僅追求短期利益,能源轉型恐將流於形式,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另一方面,我們也觀察到,近年確實存在不少企業嘗試跨界進入光伏領域,如創維、美的、海爾等家電巨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有不少項目並未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有不少企業最終選擇退出。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渠道建設和長期佈局新能源的心。

跨界企業若僅抱着短期套利的心態,缺乏在人員、運營產品及市場推廣乃至後期運維等方面的系統規劃與長期投入,往往難以持續。相反,那些真正在分佈式光伏領域深耕細作的企業,才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在能源轉型的大潮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