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東阿雜技 源遠流長

東阿雜技展秀新、難、奇、美、險。 圖/本報山東聊城傳真

聊城市東阿縣是中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東阿雜技源遠流長、名揚四海。「蚩尤戲裡定乾坤,莫忘先拜曹子建。」早在四千年前,蚩尤戲即在東阿萌芽,而一代才子東阿王曹植,更將雜技推向輝煌。東阿雜技重視腰腿頂功,展秀新、難、奇、美、險,藝術風格,以樸實、英武、粗獷聞名,東阿雜技藝人素有齊魯英豪之稱,表演深受民衆喜愛。東阿縣被命名爲「中國雜技藝術之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代雜技源於角牴戲,又名蚩尤戲,據史載,蚩尤生前主要活動區域之一即東阿縣。相傳蚩尤鬢髮如劍,頭上長角,與人相鬥用角牴人,民間以此爲戲,演出者頭戴牛角,相互牴觸。漢代是中國雜技成長期,品種增加,技藝提升,形成以雜技藝術爲主,彙集各種表演於一體的「百戲」。當時西域地方雜技、歌舞表演傳入,再與中原藝術形式匯聚,促成百戲產生,節目有雜技、幻術、角牴、馴獸表演、象人之戲、俳優諧戲等內容。近年來,文物工作者在東阿縣鄧廟村發現一漢墓,出土畫像中有很多雜技表演形象,其中百戲人物刻畫線條優美,佈局合理,展現了漢代雜技藝術成就。

東阿雜技,以樸實、英武、粗獷聞名。 圖/本報山東聊城傳真

東阿雜技可追溯至三國時期,雜技馬戲於東阿一帶已盛行。魏太和三年,曹植被封爲東阿王,昔日結交的俳優術士會集東阿參加百戲會。曹植使得東阿雜技如他的詩文一樣光耀千古,「跑馬賣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會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充分體現了曹植「雜技鼻祖」的地位,以及東阿雜技2,000多年的歷史底蘊。

目前,東阿縣有2,000多名雜技藝人,多在全大陸雜技藝術團體中擔當「頂樑柱」,展現着東阿雜技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