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機器人跨界造車,追覓想做“第二個華爲”?

最近,有媒體報道稱,掃地機器人企業追覓科技正在組建團隊造車,首款新車是一款增程產品。

其實,更早一些,同爲掃地機器人企業的石頭科技,已經造出了汽車。

汽車行業已經這麼捲了,爲什麼還有企業入局?

追覓跨界造車,想做“第二個華爲”?

追覓科技成立於2017年,同年,正式入選小米生態鏈企業。

創業初期,追覓科技爲小米代工生產吸塵器、米家掃地機器人。

成長壯大後,追覓科技使用自有品牌,已推出掃地機器人、無線吸塵器、智能洗地機、高速吹風機四大品類,產品覆蓋120 餘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EqualOcean的報道,追覓科技2023年的營收預計爲80億元。

2024年1-8月,追覓以15.5%的零售額佔比,成功登頂中國大清潔市場佔有率第一。

追覓造車,並非空穴來風。

據媒體報道,早在2021年,追覓造車項目已立項。

今年7月,網上傳出追覓正在招聘智能座艙硬件工程師、底盤電控高級經理、懸架系統高級經理等汽車行業相關人才,最高開出了超5萬元的月薪。

追覓的招聘信息

最新的消息是,追覓整個造車團隊200人左右,首款新車是一款增程產品,目前處於Demo階段,未來新車還會有出口歐洲的計劃。

追覓,爲什麼要跨界造車?

最直接的原因,是突破行業瓶頸,擴大業務增量。

追覓所處的清潔電器市場,增速正在放緩。

我國清潔電器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2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09億元,市場規模擴大了10倍。

2012-2023年我國清潔電器市場規模變化

十年狂飆突進後,增速已有所放緩。

2023年,我國清潔電器國內市場全渠道零售規模達329億元,勉強正增長,零售臺數卻同比下滑了4%。

目前,整個清潔電器行業已進入紅海,同質化嚴重,價格競爭激烈。

對追覓來說,行業瓶頸肉眼可見,很難再保持高速增長。

具體到掃地機器人細分領域,追覓與頭部企業差距頗大。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消費者使用的掃地機器人品牌中,排名前五的品牌依次爲小米(21.33%)、科沃斯(21.00%)、美的(19.33%)、飛利浦(15.67%)和華爲(13.33%),松下、海爾、石頭與戴森緊隨其後。

2024年中國消費者使用的掃地機器人品牌 圖片來源:艾媒智庫

追覓以9%的市場份額,位列前十之外。

掃地機器人市場競爭如此激烈,追覓想奪取市場份額,並非易事。

2023年,追覓的營收已經來到了80億元,未來的想象空間不大。

這並非追覓不行,而是行業瓶頸所致。

大江大河,纔有大魚。

追覓要想繼續“長大”,只能“游到”更大的“水域”,尋求業務增量。

追覓尋找的新的“水域”,就是新能源汽車這片大海。

倒也不是隨便選的。

其一,技術儲備,與新能源汽車有相關性。

當前,除了動力更新外,汽車行業正在向電子化、智能化發展。

前者,指的是汽車在設計和製造過程中,越來越多地採用電子技術和元件。

後者,意味着汽車集成更多的計算、傳感、通訊、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技術。

這其實也是家用電器的趨勢。

以掃地機器人爲例,小小的一臺機器,也要具備導航、避障到清潔功能。

背後,則需要傳感器、芯片、數據收集與處理等軟硬件支持。

掃地機器人模塊示意圖

通俗點說,掃地機器人也是一種“無人駕駛”。

追覓在智能家電上積累的技術與創新,可以移植到汽車行業。

其二,造車門檻,大大降低了。

一方面,汽車硬件的整合難度降低了。

天風證券一份報告顯示,電動車打破了傳統汽車多層級供應商配套的模式,零部件數量比燃油車減少了三分之一,這意味着製造電動車的難度遠低於燃油車。

另一方面,汽車的產業生態更完善。

中國擁有全球最全面、最龐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供應鏈,可以提供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核心零部件。

在長三角地區,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

長三角新能源汽車供應鏈 截圖來源:央視新聞頻道

供應鏈的高度發達,讓造車變得更加簡單和高效。

這便是追覓敢於造車的底氣。

凡事皆有兩面。

造車的門檻低了,涌入的玩家就多了。

其中,不乏戴森、蘋果這樣的知名企業。

早在2015年,戴森就啓動了代號爲Project E的電動汽車項目。

兩年後,戴森宣佈先期投資20億英鎊造車,並計劃在新加坡建立一家新工廠,預計首批車輛將在2021年下線。

與追覓類似,戴森的底氣來自於在數字馬達、電池、空氣動力及溫控系統等方面積累的技術經驗。

2019年,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後,戴森宣佈放棄造車。

蘋果造車計劃啓動更早,投入更大,也以失敗告終。

國內兩輪電動自行車小牛電動的創始人李一男,於2021年宣佈正式進軍汽車行業,併發布了英文品牌“NIUTRON”和中文汽車品牌“自遊家”。

2022年10月,自遊家發佈首款車,獲得了24376名用戶支持,並支付了意向金。

僅僅2個月後,自遊家宣佈短期內無法交付車輛,造車失敗。

自遊家宣佈短期內無法交付車輛

這些企業,忙活半天,連實車都沒造出來,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

有的企業,雖然造出了實車,銷量也遇到了問題。

同爲掃地機器人企業的石頭科技,其創始人昌敬,於2021年創立極石汽車,進軍汽車行業。

2023年11月,極石汽車開始交付,‌月均銷量不到600輛,極其低迷。

這些企業,實力、聲譽都強於追覓,進軍造車後,或半道崩殂,或處境艱難。

足以表明,汽車行業,沒那麼容易。

也許是看到了汽車行業的兇險,追覓採取了“輕資產模式”。

據知情人透露,追覓造車將採用輕投入、輕資本的方式運營,“爲有生產製造能力的車企提供產品定義和技術,甚至渠道佈局。”

這一模式,追覓免於重資產投入,萬一失敗,損失也不會很大。

看似討巧,實則也是一條艱難之路。

追覓學習的對象,顯然是華爲。

華爲幫助車企造車能成,不代表其他企業也能成。

不是所有的華爲,都有華爲那樣的技術底蘊與品牌影響力。

換個角度看,正因爲華爲成功了,追覓想成爲“第二個華爲”,更難了。

相關數據顯示,過去3年,我國關停並轉的汽車品牌達75個,包括合資、自主、新勢力在內24家車企倒閉或破產。

部分倒閉或經營不善的汽車品牌

行業競爭越發激烈,車企已是在內卷中求生存。

這兩年,科幻作品《三體》中“降維打擊”一詞很火。

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爲“降維打擊”的意思是,擁有高端技術的羣體對低端技術的羣體生物具有壓倒性的競爭優勢。

實則不然。

在書中,“降維打擊”指外星人使用“二向箔”將太陽系由三維空間降至二維空間的一種攻擊方式。

其內在含義是,對抗雙方中有一方故意拉低生存環境,同時改造自身適應環境,導致另一方不能適應惡劣環境而滅亡。

以此觀察追覓造車,追覓從家電行業跨界到汽車行業,不是降維打擊,而是升維競爭。

追覓要重新改造自己,以適應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生存法則。

劉慈欣在《三體》中關於“降維打擊”有一段精妙的比喻:

當追覓游到新能源汽車大海,才發現,曾經的藍海,變成了紅海。

海里的企業,把海弄乾,然後上了岸。

追覓,能跟着上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