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傳承,讓“國民記憶”555電池火到非洲

虎頭電池位於廣州的公司總部,大門上貼着紅字標語“中國人的電池”。

在廣州生產的“五羊牌”電池。

“555牌”電池與“虎頭牌”電池產品。

外國客商走進廣州電池廠。

李淑敏。

吳豔。

編者按 七十五載波瀾壯闊,七十五載春華秋實。中國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幹,創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即日起,南都、N視頻推出“新中國成立75週年特別策劃——跨越時空的接力”,走進多個行業和領域,講述幾代人傳承奮發進取精神,真抓實幹、接力創新,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故事。

虎頭電池人,聽他們講述先輩創業歷史、技術創新曆程和傳承探索奮進精神的故事。

走進廣州市虎頭電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虎頭電池”),古老的紅磚廠房保留至今,這裡曾是廣州唯一一家電池廠——廣州電池廠的所在地。更早以前,廣州電池廠的前身興華電池廠,成立於廣州市德星路小圃園發福巷5號。在那誕生的“555牌”電池,以獨特的鐮刀形與閃電形數字“555”商標,成爲幾代人的記憶。

風行一時的“555牌”電池,是我國乾電池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前,老一輩工業家手工打磨,新中國成立後,虎頭電池得到國家大力扶持,成爲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中國乾電池行業的骨幹企業。

數十年大浪淘沙,如今,“555”品牌背後的虎頭電池迎來新的發展機遇,“90後”工程師接續創新研究,公司積極推動產品結構升級,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朝着成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移動電源龍頭企業的目標邁進。南都、N視頻記者對話幾代虎頭電池人,聽他們講述先輩創業歷史、技術創新曆程和傳承探索奮進精神的故事。

老一輩手工打磨本地熱銷

始創於1948年的“555”品牌,以其清爽的兩種“555”商標圖案和朗朗上口的發音,迅速打入廣州市場,曾先後被授予中國名牌產品、廣東省著名商標、廣東省名牌產品、廣州老字號。

爲什麼是“555”?虎頭電池總經理助理吳豔向南都記者解釋道:“人有五官、手有五指、道有五行。鐮刀形的‘555’,寓意開創、收割;閃電形的‘555’,則代表高能量。用數字‘555’取代漢字,能讓消費者最快地記住我們的品牌。”

《廣州市志》記載,廣州乾電池生產始於20世紀初。1928年,華僑潘壯修、潘永剛在廣州德星路創辦興華電池廠,僱傭十多名工人,以手工操作爲主,生產大號電池,自立“五羊牌”等商標,日產量數十打,在本地銷售。

潘君慧還記得,祖父潘壯修“每週工作七天,非常努力”,爲方便通勤,他甚至住在工廠附近的民居,“是典型的老一輩工業家”。

1934年,興華電池廠生產出第一隻“五羊牌”電池,因物美價廉暢銷國內外市場。廣州乾電池製造業也從原來只生產大號電池的單一品種,逐步發展到生產三號、甲池、乙池等品種,一度成爲全國乾電池生產中心。

當時,受戰爭影響,加之本地生產乾電池的工藝技術水平還不高,以美國貨爲主的乾電池傾銷中國市場,廣州乾電池製造業一度受到沉重打擊。“555”品牌創立一年後,1949年,新中國成立,廣州乾電池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迅速恢復和發展,包括“555牌”電池在內的多個廣州乾電池生產廠商改造、研製一大批專用設備,改善生產條件,推動生產發展,到1951年,廣州乾電池製造業的從業人員已有1120人,月總產量289.75萬隻,超過1949年以前月產量的最好水平。

不僅產量上升,1954年,“555牌”電池批量出口東南亞等國家。至1957年,廣州乾電池產量已達到1.2億多隻,比1949年增長2.2倍。各品牌電池也在穩中求進,改進各類生產工藝,從整體提高產品的質量。其中“555牌”電池連續放電時間達616分鐘,在全國同類產品中處於領先地位。1960年,爲了促進產品出口,廣州市輕工業局對乾電池行業再度調整,“555牌”電池再度擴大生產。

上世紀60年代起,“555牌”和“虎頭牌”電池被主管部門指定爲出口產品,遠銷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1968年,廣州49家電池廠經過數年的公私合營、改造、調整,合併爲廣州市唯一一家,正式定名爲“廣州電池廠”。

老廠長部署出口創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着電冰箱、黑白電視機、洗衣機、石英手錶新“四大件”進入中國百姓家,“555牌”電池開始化身規格不一的電池形態,出現在各類家電遙控器中。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啓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第二年,廣州電池廠被列爲廣州市第一批擴大自主權的企業,開始由生產型轉向生產經營型。1984年,廣州電池廠被批准爲廣東省第一批自營進出口企業,並在全國同行中率先到香港辦企業,以“555牌”電池爲龍頭,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的企業集團。

電子設備的發展,對電池的多樣化需求日益凸顯。爲了滿足新消費的需求,這期間,廣州電池廠還大膽引入國內第一條鹼性電池的生產線。那時,鹼性電池的放電時間,通常是普通乾電池的7倍。比如傳呼機,普通電池可能用兩三天就要換電池,用鹼性電池,續航達近半個月。

王仁於1987年7月出任廣州市電池工業公司經理兼廣州電池廠廠長。多年後,他曾回憶起那段帶領工廠拼搏的時光——當時,國內市場疲軟,成本上升,產品供過於求,帶着“下定決心拼搏一場,一年起步,兩年振興,三年騰飛”的決心,他部署出口創匯的計劃,到市場進行觀察,開展市場預測,並採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提倡開展“價值工程”“目標管理”“工作研究”等活動,使企業節省開支3000多萬元。至1992年,廣州電池廠已連續五年以“六個第一(產量、產值、出口量、出口交貨值、創匯、質量)”穩居全國同行之首,一年電池產量達7.8億隻,產值3.125億元,出口交貨量6.8億隻,出口交貨值3.03億元,出口創匯3953萬美元,利潤836萬元。

不僅走在對外貿易市場的最前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王仁還採用新的管理手段,強化產品開發,推出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產品。

彼時,我國正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王仁主動提出合併正在虧損中的國有中型企業——廣州玻璃一廠,熱情使用原玻璃一廠熟悉業務工作的員工,量才適用退居二線的員工,成功開創黨委廠合併的先例。並廠不久,便實施轉產電池的第一步技改計劃,實現日產大號電池1.2萬打。

1999年,廣州電池廠與廣州肥皂廠合資組建廣州電池有限公司。至此,企業在資產重組、結構調整中,先後融合廣州電池碳素廠、廣州玻璃一廠、廣州電池二廠、廣州市日用機械廠、廣州市珠江造紙廠、廣州鉛筆廠,成爲全國知名企業。

海外銷售接棒揚名全球

在今年舉行的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即“廣交會”)上,虎頭電池持續推出家庭儲能和工商儲能產品,希望銷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歐美等地區。

虎頭電池總經理助理吳豔告訴南都記者,這已是虎頭電池第78次參加廣交會。早在上世紀80年代,廣州電池廠的產品已亮相廣交會,從此成爲廣交會的“全勤生”。

2000年,廣州市虎頭電池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正式以“虎頭”名義拓展海外市場。第二年,大學畢業的吳豔入職虎頭電池公司國外銷售部,成爲一名業務員。

自從事海外銷售以來,吳豔的足跡已遍佈非洲,從尼日利亞、安哥拉,到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

“要打開電池的海外銷路,不能只靠從前粗放式的‘做電池、賣電池、收錢’,而是要‘兩條腿走路’,既要紮根現有的海外市場,也要把市場做大做強。”吳豔說,幾乎每個月,她都會和在坦桑尼亞的代理商進行溝通,甚至與代理商一起走市場,“打通鏈條,真正拉動終端的消費需求,幫助代理商順利將貨物賣給消費者”。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非洲當地民衆對體育賽事的熱愛程度較高,且宣傳語多用當地語言而非英語。爲順利打入當地市場,“做到營銷創新”,虎頭電池將贊助帶到當地的體育賽事上,甚至可以在球隊球衣上看到虎頭品牌。不僅如此,虎頭電池還採用當地語言,以備受當地人喜愛的圖騰作爲廣告設計靈感。

事實上,早在1954年,“555牌”電池便開始出口到緬甸,後到新加坡、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受到國外客商的好評,成爲國外暢銷的產品。

“虎頭牌”電池則於1957年開始出口到非洲。那時候,電池想要抵達非洲,首先必須越過紅海這一世界上海水鹽度最高的海洋。與此同時,高溫作爲電池的宿敵,給不少品牌製造了運輸難題:高溫暴曬、海水海風侵蝕導致的生鏽、漏液、發黑,電池到了非洲,基本就不能用了。

爲打破“紅海魔咒”,技術研發部門不斷對世界領先的電池進行解剖分析和對比研究,尋找匹配的原材料,通過“小試、中試、大試”進行技術的鞏固和創新。

“虎頭牌”電池採用的獨特工藝及防漏配方,不但安全越過紅海,抵達非洲後還相當穩定,故此在非洲市場一代一代地紮根下來,成爲當地的明星品牌。

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一經提出,就得到各方積極響應。吳豔告訴南都記者,面對全球貿易形勢變化,虎頭電池也瞄準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至今,虎頭電池已遠銷非洲、中東、美洲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不斷擴大“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新興市場。

2019年,虎頭電池年銷售乾電池超60億隻,80%以上產品用於出口,“虎頭牌”電池已成爲非洲第一品牌,在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等國家的市場佔有率達到80%以上。

令吳豔印象深刻的是,如今在非洲,消費者購買電池,已不再說“give me battery(給我電池)”,而是說“give me Tiger Head(給我虎頭)”。“虎頭”已經成爲當地乾電池市場優質產品的代名詞,“這是對我們產品的最高肯定”。

“90後”接續創新研究

從德星路小圃園發福巷5號的一間平房,到爲擴大生產規模搬遷至廣州市工業大道北,“555”牌電池發展壯大的背後,除了有像王仁一樣“開拓拼搏的孺子牛”,以改革者的膽略開拓廣州電池事業的新里程,還有無數如1995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何華駒一樣,在技術崗位上不斷革新。

上世紀90年代,何華駒已是廣州電池廠車間裡有名的“全能維修工”。起初,他只是廣州電池廠二車間機修班長,負責維修設備。但爲了生產,創造更多經濟效益,何華駒和班組同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造車間,向設備要效益。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他便作爲班長帶領機修班職工對車間100多臺設備進行大膽改造,使機臺的轉速從原來的108只/分鐘提高到120只/分鐘,車間全年增產96萬打電池,增加產值460萬元。

1994年初,何華駒與工程技術人員一起研製成功國內第一臺140只/分鐘壓炭包機,效率提高了16.67%,爲全廠10多條R20生產線實現140只/分鐘打下了基礎,全年僅R20電池產值就增加了2525萬元。

時針撥到30年後。

“90後”李淑敏是虎頭電源創新研究院的一名研發工程師,同事都稱呼她“李工”。她正熟練操作着一臺高低溫交變溼熱試驗箱,測試和確定材料經歷溫度環境變化後的參數及性能。

今年是李工入職的第四年,由她獨立負責的小型消費鋰電產品的開發項目也已有十餘款面市產品,其中針對國外市場研發的USB可充鋰電,作爲替代乾電池型可充鋰電項目產品,在海外頗受歡迎。

李工告訴南都記者,這是一項延續發光電池創新之路的項目。她所提到的發光電池,是一款將LED和電池技術結合在一起的發光電池產品,於2010年出現在第108屆廣交會上,因兼具電筒的照明功能,響應環保、低碳的理念,一經推出便獲得德國工業設計紅點獎,還申請了美國、英國、日本的發明專利,且均已獲得授權。

這是虎頭電源創新研究院前院長劉煦負責的開發項目。李工說,要開發出這樣一款產品並不簡單,爲尋找合適的芯片和元件,劉煦團隊需每天走訪聯繫不同的廠家,不斷地試製和測試,幾經周折方纔找到合適的物料,且產品推出僅兩年,就實現四次更新換代。

自加入研究院後,李工一直跟隨劉煦學習,被其作爲技術人員的高度責任心和刻苦鑽研的精神深深鼓舞,不久後,她也從市場調研和需求分析,逐漸參與到產品開發設計、成品生產質監以及售前售後的技術支持。

“中國人的電池”,這句紅字標語,曾懸掛在虎頭電池位於廣州的公司總部北門多年。

吳豔向南都記者坦言,過去20餘年的工作經歷令她意識到,品牌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電池人,以持之以恆的努力和遠見卓識,不斷跟進產品創新與市場開拓。

當下,虎頭電池不僅在技術、環保、標準等多個方面承擔行業骨幹企業的責任,推動中國電池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在出口方面持續聚焦核心主業,推動產品結構升級,積極推進佈局鹼性電池及鋰電池業務,重點發力儲能新賽道,朝着成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移動電源龍頭企業的目標邁進。

回首望,那隻家喻戶曉的“555牌”電池曾遍佈生活的各個角落,轉眼我國已在新能源產業跑出“加速度”。年輕的李工說,前輩的付出更堅定了她要在技術道路上攻堅克難的決心,關鍵是“不但要勇於創新、探索,更要腳踏實地”。

總策劃:戎明昌 劉江濤

執行策劃:王佳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主筆:南都記者 馬輝 張倩寒

本期採寫:南都記者 何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