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學者:歐洲應該更開放地看待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仟煜 記者 趙安琪)“能否團結東方和西方的聲音,共同構建合作的橋樑,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歐洲能與中國和更多國家開展更緊密的合作,共同推動人權事業發展。”在10月22日德國柏林舉辦的“2024·中歐人權研討會”上,瑞典“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史蒂芬·布勞爾(Stephen Brawer)如是說。

數據顯示,按照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1981年至2017年間,全球平均每年減少近3400萬貧困人口,其中2400萬來自中國減貧的貢獻,中國減貧人數約佔全球減貧總人數的四分之三。史蒂芬·布勞爾認爲,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與其他國家分享自身發展經驗,這有助於推動全球減貧事業,有助於保障人權中最核心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沒有生存和發展,人權保障就缺乏根基。”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其中歐洲國家不足30個。布勞爾提到,儘管有些歐洲領導人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持消極態度,支持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數量卻與日俱增。

“歐洲應該改變自身思維,更加開放地看待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並積極參與其中。”布勞爾指出,通過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歐洲可以與中國及其他國家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共同推動人權事業。

在談到“一帶一路”對人權的貢獻時,布勞爾強調了文化平等與對話的重要性。他認爲,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是開展有效對話的基礎,中歐之間的文化對話和思想交流對於推進雙邊關係、避免分裂主義極端化至關重要。“正是通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了全球人權事業的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