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展現生命寬度
阮義忠跨領域策展,以自己的攝影作品與不同文化人的作品對話。(李弘斌攝)
位於宜蘭市的阮義忠臺灣故事館,五年來策辦了二十檔展覽。(本報資料照片)
阮義忠2017年舉辦《回‧家─阮義忠影像回顧展》,近年則紀錄與家族關係密切的龜山島。(本報資料照片)
每每在演講時談「生命的寬度」,攝影家阮義忠5年來也以同樣的理念,爲阮義忠臺灣故事館策辦了20檔雙個展,除了自己的作品,也與另一位跨領域的文化工作者對話。集結了今年度四檔展覽的專書《生命的寬度》也揭示着後疫時期,座落於宜蘭市的臺灣故事館所面向的生活與臺灣記憶。
與龜山島感情深厚
阮義忠總是說:「每個人都無法掌握自己生命的長度,但生命的寬度就可以自己作主了。」跟越多的人事物產生關係,生命的寬度就會越大。2018年元旦開幕迄今的阮義忠臺灣故事館,從最初單純定位爲個人工作室,到轉而成爲面向民衆的公共空間,作爲主理人的阮義忠始終認爲:「每一年,每一次雙個展,都要考慮時代、社會,以及對觀衆的意義。」
回顧阮義忠《人與土地》系列的同時,今年阮義忠在故事館規畫的首檔雙展,從家人、家族出發,阮義忠以2018至2021年回到頭城後每日看望、記錄的龜山島爲題,他表示:「龜山島對我而言意義又不同,在島上還有人住的時候,我的家族有一半的人都住在龜山島。」長期關注人文紀實攝影的阮義忠甚少以風景爲題,但「龜山島是它來找我的!」除了捕捉大自然的蛻變,也以龜山島爲背景,收集了一系列人與海的日常,也看到了疫情管控時期淨空的海灘。相應於《我的龜山島》,阮義忠策畫了宜蘭畫家黃玉成《我的家人》系列畫作同展。
「在臺灣,很少能看到以植物學角度的植物畫。」阮義忠自言「從第一眼就喜歡」的黃湘玲植物畫,細緻的水彩工筆讓阮義忠感佩「比攝影更寫實」。呼應黃湘玲《植物情人》所隱含的寓意與情感,阮義忠則是展出自己早年記錄的森林鐵道系列,鐵道沿途的村景,村民視鐵道也是步道的即景,記錄了過去宜蘭的發展過程及今日杳無人煙的鐵道的對比。
用影像與秘境對話
921大地震之後投入記錄「希望工程」的阮義忠,也結識了一位宜蘭同鄉建築師黃建興,常在各工地跑來跑去拍攝記錄的阮義忠,也爲黃建興留下了一些身影,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設計的學校不僅好看還好用,不僅擁抱大自然也與在地特色結合。黃建興至今打造了全臺100多所學校,以《人.教育.本土》爲題呈現了新生的學校,而阮義忠也以《慈濟.希望工程.黃建興》呼應,除了看見學子們在新的校舍內枝葉茁壯,也看到幕後默默耕耘的建築師黃建興的身影。
「熟悉霍榮齡的人也許知道她是臺灣很重要的平面設計師,但她其實也是很優秀的攝影者。」阮義忠今年《生命的寬度》最後一檔所規畫的,即是與霍榮齡的雙展對話,從早期《綜合月刊》、《小讀者》等刊物,霍榮齡設計品總是「非常會挑照片」,在阮義忠看來,正因爲霍榮齡本身的攝影功力「說她領先很多前衛攝影師也不爲過!」從刊物、金庸叢書,到雲門舞集、兩廳院開幕季、國家公園視覺設計,霍榮齡的設計品也代表着臺灣社會的成長脈絡。阮義忠便以40年前拍攝的宜蘭秘境「大湖」與「雙連埤」的影像與之對話。
從家人、自然、建築到臺灣社會的變化脈動,阮義忠的鏡頭也從龜山島到蘭陽平原,穿梭在不同領域與時空背景下,展現「生命寬度」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