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全國優秀案例典範 昌平區10個鎮街建立“雙訴雙融”共治工作站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董兆瑞)2023年7月,昌平法院和城北街道聯合成立北京市首個“雙訴雙融”共治工作站。期間,昌平法院探索多元解紛新模式,助推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工作站在轄區相繼鋪開。一年過去了,“雙訴雙融”共治機制成績如何?又有哪些經驗做法?10月29日,昌平法院聯合城北街道、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召開新聞通報會,介紹階段性成效並通報典型案例。

10個鎮街建立“雙訴雙融”共治工作站

“推行一年來,累計調解糾紛773件,成功594件,成功率77%,靠前化解重難點工單1381件。”通報會上,昌平法院曬出“雙訴雙融”共治機制“成績單”。昌平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潘幼亭介紹,昌平法院已聯合城北街道、城南街道、十三陵鎮、南邵鎮等10個鎮街建立“雙訴雙融”共治工作站,通過“訴”前調解與接“訴”即辦工作精準對接、12368訴訟服務熱線與12345市民服務熱線“雙向融合”,形成源頭解紛合力。

據瞭解,“雙訴雙融”共治機制積極調動多元解紛力量,建立了“網格員初步調—社區(村)進階調—工作站深入調—法院訴調對接”的分層過濾模式。在此過程中,法院做實指導調解法定職能,做好訴調對接工作,累計培訓指導300餘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層調解力量的解紛能力和水平。同時,積極延伸司法職能,運用法律諮詢、普法宣傳等方式提供服務保障,推動治理效果從“化訟止爭”向“少訟無訟”轉變。

截至目前,12368熱線對接“雙訴雙融”涉法涉訴類工單辦理滿意率 100%。該機制入選 2024年全國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優秀案例典範,爲北京市唯一入選案例。

討薪類、物業類等高頻問題降量提率明顯

“‘雙訴雙融’共治工作站推動了法治、德治、自治力量的深度融合,提高了訴求人滿意度,實現了多方共贏。”昌平區城指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仇哲說道,推行一年來,昌平區受理12345市民訴求同比下降9.87%,“雙訴雙融”共治工作站調解量較大的討薪類、物業類問題接訴即辦平均成績同比去年1至10月分別提高1.86 分、1.18分,降量提率效果顯著。

在通報的案例中,戴先生和六名工友在某勞務分包公司從事房屋裝修工作,因是熟人介紹,未與公司簽訂勞務合同。裝修完工後,公司拖欠七人工資十萬餘元。因維權困難,七人便通過12345熱線反映訴求。鬆園社區接到訴求後進行初步調解,但勞務公司態度強硬。隨即街道通過“雙訴雙融”共治工作站派單,昌平法院及時響應需求,派出駐院人民調解員前往社區參與調解,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勞務公司當日便將拖欠的勞務費一次性支付至工人銀行賬戶,既避免批量糾紛進入法院、節約司法資源,又維護了農民工合法權益。

這正是昌平區人民法院調解員侯俊安經辦的一起案例。他告訴記者,目前經他調解的案件大概有兩百多個,相比之下,鎮街出具的調解書缺乏法律效力和執行力,而法院出具的調解書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更能得到當事人的認可。“調解時要平衡雙方的訴求,促使雙方能夠達成一致。”他說:“有的案件訴訟時間較長,一兩年都不能結案。因此,對於當事人來說,相比走立案程序,調解更能節省時間和訴訟成本。”

努力實現“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區”

通報會上,城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芮磊介紹了該街道作爲“雙訴雙融”共治機制先行者的“城北經驗”。據瞭解,城北街道建立了“雙訴雙融”共治工作站、12個管區級工作分站、51個社區(村)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共治工作體系,努力實現“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區”。2023年7月以來,共調解矛盾糾紛404件、調解成功298件,調解成功率73.8%。

昌平法院立案庭與城北街道開展支部共建,聯合成立“雙訴雙融”功能型黨支部,針對羣衆“急難愁盼”問題下設黨小組,法院黨員幹警落實“吹哨報到”機制,及時迴應司法需求、提供調解指導,激活聯繫羣衆“神經末梢”。

潘幼亭表示,今後,昌平法院將繼續以滿足人民羣衆多元解紛需求爲着力點,在化解矛盾糾紛、服務人民羣衆上有新作爲,推動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在探索“楓橋經驗”新實踐中積累更多“昌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