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滅“戰爭”之火 揚“和平”之音

《戰爭與和平》劇照 王翔淺

近日,國家大劇院創作推出的首部原創音樂劇《戰爭與和平》在北京藝術中心上演。作爲中國音樂劇市場上難得的世界名著作品,《戰爭與和平》集結了作曲舒楠,編劇、作詞喻榮軍,俄羅斯導演阿麗娜·切維克領銜的國際一線主創團隊。

面對原著的宏大與複雜,以及國際團隊合作的挑戰,如何平衡各方關係,確保作品的高品質呈現?同時,如何運用豐富的經驗,使這部音樂劇更貼合時代審美,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近日,該劇創作製作總監王翔淺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揭秘幕後創作的艱辛歷程與獨特魅力。

平衡各方既要學會“滅火”也要珍惜碰撞的火花

北青報:作爲創作製作總監,這次您最大的挑戰和機遇是什麼?

王翔淺:國家大劇院的第一部原創音樂劇選擇《戰爭與和平》,非常契合大劇院的高度和格局,也是極具膽識的舉措。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首先是原著的宏大與複雜。小說《戰爭與和平》有120萬字,559個人物,跨越15年的時間線,作者本人花了6年才寫成這部作品。如何將這部鉅製濃縮在兩個半小時的音樂劇中,讓觀衆能看懂並獲得感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國際團隊的合作既是亮點也是挑戰,如何平衡俄羅斯主創和中國主創之間的創作理念,讓一次次碰撞摩擦出火花,需要開放的氛圍和不斷打磨精進。

北青報:是什麼契機組成了這樣國際化的陣容?

王翔淺:應國家大劇院的邀請擔任音樂劇《戰爭與和平》的創作製作總監,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爲這部劇推薦適合的導演。我想到俄羅斯導演阿麗娜·切維克,她此前執導的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和《基督山伯爵》等作品給中國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阿麗娜當時非常吃驚,因爲在俄羅斯都沒有人把這個題材做成音樂劇。當她得到肯定的答案後,她興奮地說“我們會完成一項偉大的工作”。這讓我放下心來,也和她一樣對國際合作充滿了期待。

當時大劇院邀約的優秀編劇喻榮軍和作曲舒楠兩位老師已經開始創作和構思,阿麗娜導演加入後,我們又相繼有了俄羅斯出色的舞美設計和編舞的加盟,隨着和國家大劇院有過多次合作的燈光、多媒體等中方藝術家加入,這個交織融合的國際團隊逐漸建立起來。

北青報:在音樂劇製作中有一種說法,“製作人的職責之一是滅火”,對此您怎麼看?

王翔淺:音樂劇是一種全方位的舞臺藝術,創作和製作各個環節會齊頭並進,難免發生碰撞,特別是在國際團隊的合作中。這其中編劇喻榮軍的劇本最終修改到了第10稿,作曲舒楠的音樂在不斷創新中更是調整了不下幾百遍。作爲創作製作總監,我的任務是把控時間節奏,平衡各方關係,給大家提供足夠的創作空間。因爲時差,我們和導演前期經常在線上開會到深夜,因爲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有些創作方向也會走上歧路。作爲創作製作總監,一方面要學會滅火,在大家爭論激烈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另一方面也要及時發現火花,激發團隊的靈感。例如在男主角安德烈死後,我建議加一首娜塔莎的獨唱,不僅寄託對安德烈的思念,更是展示出戰爭年代俄羅斯女性的堅韌和成長,是強大的女性力量的象徵。這個提議讓導演和詞曲主創都有了靈感,創作出《你未曾離開》這首感人至深的歌。

音樂劇是大衆化的舞臺藝術,首先要有清晰抓人的故事結構,去繁就簡。爲了清晰明瞭故事線,我們最終將主要人物刪減成7個人,配角7個人,再加羣演,整臺一共38人,適用音樂劇的載體呈現這部鴻篇鉅製合適的體量。同時爲增加戲劇張力,導演提出“戰爭”與“和平”“三明治式”疊加的構作方式,每當和平年代美好的事物即將發生,戰爭就會摧毀它,這種殘酷的對立震撼人心。對於國際團隊的融合,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開放包容。通過討論和協商,找到最有利於作品的解決方案。

招募演員

讓優秀的音樂劇演員站在大劇院舞臺上

北青報:您有過很多將國外音樂劇引進中國並製作成中文版的經驗,在這次製作中,您認爲哪些是這次進行的新嘗試?

王翔淺:音樂劇的商業屬性決定它經常以項目制的方式進行構建和演出。此次國家大劇院第一次製作音樂劇,以創新包容的姿態對社會公開招募音樂劇演員,我們收到了數百封演員的簡歷。同時國家大劇院的歌劇隊和戲劇隊的演員也積極參與面試。所有演員都經過嚴格篩選擇優錄取。這種內外兼容、開放包容的招募方式,是國家大劇院爲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所做的一次突破和創新。

北青報:這次大膽起用年輕明星演員,對這點您怎麼看?

王翔淺:音樂劇是最貼近時代的舞臺藝術,它的包容性非常強,任何一位有實力的演員都可以來嘗試。我作爲一名在音樂劇行業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從業者,非常欣喜地看到熱愛音樂劇、想要挑戰音樂劇舞臺的年輕演員出現,他們是《戰爭與和平》以及音樂劇行業的新鮮血液。《戰爭與和平》在考察實力的基礎上起用了年輕的明星演員參演,如果說有粉絲爲了明星走進劇場,我們希望用作品和實力說話,讓爲明星走進劇場的粉絲轉化成作品的粉絲、音樂劇的粉絲,音樂劇逐漸從明星主義轉化成作品主義,這是我們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戲劇終歸是人的藝術,短短兩個月的排練,要讓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的演員演繹出動人的生離死別、愛恨情仇,考驗的是導演和演員的功力以及劇組的氛圍。

引領市場

讓年輕觀衆愛上音樂劇愛上世界名著

北青報:這次的音樂劇《戰爭與和平》如何做到更貼近時代的審美?

王翔淺:《戰爭與和平》表達的是全世界共通的話題,它觸及人性,與我們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在劇本、音樂、舞美等各方面,我們都進行了大量的努力,讓它更貼近時代的脈搏和審美。例如作曲方面,我們進行了大量嘗試,最終將搖滾、電音等多元的風格融入到劇情當中,爲了呈現音樂的最佳效果,我們使用了現場樂隊,形成了既有史詩般的壯闊,又朗朗上口的音樂劇作品。舞美的設計更是極具當代特點,懸掛在舞臺上的穹頂設計,彷彿對人類和萬物的庇護,默默見證着每一個人物的命運沉浮和悲歡離合。同時利用多媒體視覺效果,營造出千變萬化的宏大場面。

它的整體視覺簡約現代,給音樂劇的舞臺留出非常大的發揮空間。國家大劇院製作了百餘部歌劇、話劇等,首部音樂劇是在豐厚底座上的一次創新。我們在首演謝幕之後有一張全體演職人員大合影,幾乎涵蓋了大劇院的各個部門,人數之多,可以看到這是一部舉全大劇院之力打造的作品。

北青報:您認爲這部劇能給音樂劇產業帶來哪些影響?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劇場?

王翔淺:音樂劇《戰爭與和平》醞釀了兩年之久,王寧院長將它定位爲“世界名著音樂劇”。當下我們的音樂劇市場除了引進的歐美原版劇目,原創音樂劇製作還多是娛樂性作品,或以迎合市場的中小體量爲主,像《戰爭與和平》這樣格局廣闊的作品並不多。它可以引領未來中國音樂劇的市場走向,是對文學名著、世界經典的弘揚。如果能由此讓更多年輕觀衆愛上音樂劇、愛上世界名著,這將是一次影響深遠的藝術啓迪。同時,我們也能夠通過與國際團隊的合作和交流,學習借鑑國際先進的創作理念和製作經驗,爲中國音樂劇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文/本報記者田婉婷

攝影/本報記者李娜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