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城區NOA打造成“殺手級”應用,地平線提出新解法

(原標題:如何把城區NOA打造成“殺手級”應用,地平線提出新解法)

“現在的高速NOA可以說已做經到好用,或者說剛到好用的階段,但是否做到了讓客戶愛用,我看未必,而至於城區NOA,現在恐怕連可用都是一個問題,”在3月16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地平線創始人&CEO餘凱說到。

當下,城區NOA已經邁入羣雄逐鹿的局面,從2019年特斯拉率先在國內推出NOA功能後,各大車企紛紛入局,截止目前,蔚小理、比亞迪以及華爲這樣的智駕供應商都在該賽道上有所佈局,其中小鵬和華爲走得較爲激進,前者在1月份宣佈全國243城開通城市XNGP,較幾個月前的20城實現了十倍級增長,成爲首個城市NOA大規模落地的車企;後者則是在合作車企名單數量上“遙遙領先”,阿維塔、問界的城區NCA也已落地多個城市。

但同時,城區NOA向上突破也在面臨諸多難題的考驗。其一是如何降本增效,這其中既涉及到如何降低硬件成本,也考驗智駕計算方案供應商軟硬結合的能力;其二,當下落地的城市NOA,大多是在BEV+Transformer的架構下,選擇視覺感知爲主的融合感知+高精地圖方案,但礙於高精地圖的侷限性,目前城市NOA在體驗上只能算前菜,如何讓高階智駕可用、好用,迴歸用戶價值,同樣也是擺在面前的難題。

面對高階智駕的痛點,餘凱在百人會上也做了相關闡述:首先,高速NOA系統成本較高,不利於配置普及;同時受地圖使用限制,使用場景受限;其次,目前的城區NOA在100公里時速內的鬧市區接管10次都有可能。所以,城區NOA到目前爲止還只是剛剛開始。餘凱指出,目前車企都在比拼NOA的開城率,智能駕駛系統的接管率。這隻停留在可用層次,而要達到讓用戶感覺好用的水平,顯然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未來,有競爭力的智駕系統會是什麼

那麼,未來有競爭力的智駕系統到底是什麼呢?

顯然,這個問題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很難有一份標準答案。但整體來看,智能化賽道的前景正在逐步清晰,方向之爭也基本結束,頭部玩家基本沿着大數據、大模型,以及軟硬深度協同開發的思路,尋找新技術範式突破。

從技術層面看,由於城市NOA的難度遠超高速NOA,因此需要更強大的算力和更先進的模型來應對這些挑戰。傳統的L2輔助駕駛主要是依託2D視覺+CNN實現,而城市NOA則更依賴於BEV+Transformer的感知融合算法處理。即便在爭議最大的“有圖還是無圖”板塊,今年的城市NOA發展也逐步形成了幾個共識:

一是技術路線趨向統一,BEV+Transformer架構成爲核心;

二是重感知、輕地圖方案盛行,車企、智駕企業和圖商之間開始尋求平衡;

三是NOA要想真正大規模普及,降本是必由之路,至於激光雷達和純視覺方案成本孰高孰低,以及無圖方案減少成本與感知冗餘、技術開發增加的成本如何平衡,那就是另一番考量了。

餘凱強調:真正有競爭力的下一代的自動駕駛系統,我們通過三個維度來看,第一個維度是叫標準的場景通過率;第二個是通勤效率,第三個是行爲擬人。”餘凱稱,“優雅不慫、從容篤定”是擬人化系統的特點,也是地平線正在開發的下一代自動駕駛系統的追求目標。

地平線的解法,來自於高階智駕樣板間

從地平線的角度出發,未來的智能駕駛最終還是要落地到用戶價值,所以如何讓解決體驗問題、成本問題以及安全問題是核心中的核心,而地平線提出的解法是:打造高階智駕樣板間,實現擬人化智駕,全場景全天候可用。

餘凱指出:從芯片到操作系統,智能駕駛將會是車載操作系統的“殺手級”應用,而所謂樣板間就是地平線會打造全棧的軟件方案,並讓這個軟件方案在一些關鍵的車型上面量產落地,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僅可以讓大量Tier1的合作伙伴得到好處,讓他們在量產的時候覆蓋更多車型,更重要的是整個交付效率也會提升。

以地平線爲例,硬件層面它是目前唯一的國產智駕計算方案巨頭,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經服務超過30家主流車企量產客戶,覆蓋110餘款量產車型,Soc出貨量超過400萬片,在國內NOA計算方案市場已經穩居頭部;軟件算法層面,地平線則憑藉3D腦補能力、預測決算一體化、超讓博弈算法、超時空融合、無圖架構等範式級創新,讓系統成爲既有觀察力又有記憶力的可靠司機,且獨有的“跨三域”系統功能力可高效支撐高階智駕系統實現又快又好的量產,實現優雅不慫、日常好用、全國可用的智駕能力。

當下,高階智駕的競爭已臨近賽點,各玩家之間真正要比拼的是:軟硬協同+大規模量產的能力,因爲只有具備這樣基因的玩家纔可能跑進決賽圈。而在高階智駕決賽階段,行業不僅要有引領者,更要有開放的引領者,讓“軟硬全棧賦能+車企合作共創”成爲行業的新生態,爲高階智駕量產突破建立最高效路徑。

地平線作爲智能駕駛賽道的一個底層賦能者,目標是打造一個開放的計算平臺,提供全棧的工具鏈,讓客戶、合作伙伴能夠在上面非常方便、高效的形成自己的應用能力。但同時,這個目標不是一蹴而就,做計算方案,時間週期非常長。去迎接這樣的挑戰,要求企業不僅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同時在文化上面能夠耐住寂寞,堅持長期主義。

所以,同樣引用餘凱的話給文章做總結:“征程的意義從不是抵達,而是征程本身。指引和支撐這段征程的是使命、願景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