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上班太累,請看看這個裸辭5次的中年人

你相信一個失敗透頂的人,也值得被追捧1600年嗎?

裸辭了5次公務員,導致自己窮困一生,晚年去乞討;

在活着的時候就寫下5封遺書,暢想死後葬禮的場景。

這朵奇葩,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田園詩祖宗,陶淵明。

你可能背誦過他的《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但你卻不知道“陶淵明”,其實也是一味緩解焦慮的良藥。

當你受夠了職場壓抑,看膩了人心善變,感覺生活壓力山大,對自己失去信心,急需一點治癒的時候,建議你來讀一讀陶淵明的故事。

因爲他足夠悲慘,和他的遭遇一比,你吃的那些苦,只能算點毛毛雨。

他也足夠偉大,足以消解你在人間遇到的所有苦難,從低谷將你拉出。

出身沒落世家的陶淵明,20歲出門謀生,29歲才得了個勉強入流的官職「江州祭酒」,但他沒幹多久就跑路了。

又過了幾年,大概是沒錢,他進入桓玄的幕府,做了個文職,不久母親去世,他辭職回家守孝三年,然後做了劉裕的參軍。

同一年,他的兩位領導,桓玄和劉裕打起來了,不死不休。

陶淵明兩眼一翻,躲回老家,直到戰爭結束,跑去給劉敬宣做參軍,還是感覺自己吃不了這碗飯,很快又辭職了。

當時流行一種說法,叫:四十無聞,斯不足畏。典出《論語》,意思是一個人到了40歲還沒什麼成就,這輩子都不會有啥出息了。

那年陶淵明正好40歲,一股不詳的預感縈繞在心頭,因爲不想當廢物,他決定再拼一把,去彭澤當縣令,力求拿穩仕途這碗飯。

很可惜,他還是無法適應職場的條條框框,難以接受官場的尊卑秩序。

當上級督郵前來視察,身邊人提醒他務必穿好官服、繫好束帶、恭順行禮,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情緒出口,或是抓住了一個合理藉口,立即交出官印,脫口而出:

“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

到此爲止,陶淵明一共裸辭了5次公務員,並寫下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宣告自己這輩子,就算餓死,去要飯,也絕不會再踏進官場一步。

一般人辭職總得後悔幾次吧,但陶淵明是個狠人,他說到做到,到死都沒再當官。

失去收入來源的他,選擇靠種地混口飯吃,可你看看他是咋種的: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大清早出門幹活,趁着月光摸回家,聽着很詩意,結果:雜草茂盛,豆苗稀疏。

按今天的標準,陶淵明簡直是幹啥啥不行,一個人矯情,全家吃不飽。

可怕的是除了窮,陶淵明身體也不行,從小就疾病不斷,缺錢治,總留着病根,沒好透過。

最痛的時候,他寫道:“負痾頹檐下,終日無一欣。”

意思是難受的不行了,啥也幹不了,在屋檐下一坐一天,根本笑不出來。

熬到晚年,陶淵明過得更慘了。有次餓到面黃肌瘦,敲開鄰居的門,卻張不開嘴乞討,鄰居善解人意,招待了他一餐飯,給他感動地寫了首詩,要下輩子報答人家。

連一頓飯,他都不敢說這輩子能償還。

活到這個份兒上,已經算最底層了,只有《活着》裡的福貴能比他慘,福貴的家人死絕了,陶淵明至少還有親人在世。

可話說回來,福貴至少不缺吃穿,還有一頭老牛。

說句不厚道的,安慰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個比他還慘的來對比。

後來的文人墨客,每每遇到點磨難就想讀陶淵明,多少是有這層原因。

屢遭貶謫的蘇軾是他的迷弟: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

魯迅也推崇陶淵明,他說:正因爲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迅哥兒的眼光還是毒辣,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

陶淵明的偉大,不在於他作品中有寧靜淡泊,而在於他經歷一生磨難,依然可以寧靜淡泊。

換成別人來過他這一輩子,哪怕是蘇軾,都得精神崩潰,抱頭痛哭。

當我們把陶淵明“文豪”的光環拿開,把他的生活攤開來看,其實就是一個:

家境一般、能力一般、野心一般的普通人的生活。

甚至在和世俗社會的兼容程度上,他還不如你我。

可這個搞砸一生前途的男人,卻有一個奇怪但堅固的內核。

這個名爲“盡興”的內核,是陶淵明寧靜淡泊的來源、對抗內耗的底氣。

是他被推崇1600多年的真相,更是每個迷茫焦慮的人,真正的解藥。

盡興二字,換成今天的話講,叫:開心就好。

在貧苦的人生中,他找到了很多免費的快樂。

他熱愛讀書: “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讀到好書,就乾脆不吃飯省一頓。

他喜歡大自然,聽聽鳥叫都心滿意足: “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 ”

在合適的季節,他願意躺在牀上吹吹風,那感覺太爽了,給個皇帝都不換: “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

他允許自己虛度光陰,也允許自己在痛苦的時候逃避。

逃避的方法,是全天下失敗者都擅長的一種消遣,喝大酒。

在他存世的120多首詩中,提到酒的至少有50首。

好友顏延之出差來見他,兩個人見面就是嗷嗷喝,通宵喝,臨走的時候,顏延之看陶淵明日子難堪,實在心疼,接濟了他二萬錢。

前腳走人,後腳陶淵明就把錢全拿給了賣酒的商戶,說是“稍就取酒”。

意思就是我懶得算賬了,錢都給你了,反正我天天都喝,什麼時候喝完算完。

你看他寫的這些句子: “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

但凡他不是陶淵明,都得讓人戳着脊樑骨罵兩句窩囊廢,沒皮沒臉,沒心沒肺。

就連好友顏延之,也在寫給陶淵明的悼文裡,羨慕着他的不拘小節,不慕世俗。

既做不到拼命奮鬥,也沒條件躺平擺爛,不如就盡興享受當下的人生。

逍遙自在,從來都不是一種處境,而是一種心態,正如他的那首《飲酒》:

這四句詩,只揭示了一個道理,真正的平靜,別向外找,請向內求。

他的粉絲蘇東坡也用詩詞表達了同樣的頓悟: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沒有什麼環境優劣,沒有什麼運氣好壞。

只要心是安定的,一切苦難都打不倒你。

公元408年的夏天,陶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全家寄居在河邊狹窄的小船。

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與妻子同舟共濟,陪孩子們臨水賞月。

買不起蠟燭,就用松枝照亮,朋友來了沒酒喝,那就讓朋友去買酒。

之後在南村落戶,栽了綠柳,種了果樹,寫成詩也是漂漂亮亮的日子: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亂七八糟的事經歷得越多,他卻擁有一顆越來越安定的心。

命運沒有成全陶淵明的田園夢,於是他決定自己成全自己:

無論失去什麼,得到什麼,這是我的生活,這是我選的路;

再多的苦我認了,我只想盡興地活着。

爲了謀生,該不該做自己不願意的事?

爲何內心太善良的人,總會坎坷窮苦?

我和世俗之間,最合適的距離是什麼?

這些煩惱屬於千年之前的陶淵明,也屬於活在當下的你和我。

作爲一箇中年人,他對辭職後的日子,應該是有所預料的,只是想不到,居然淪落到沒飯吃的地步。

一邊是夢想中詩酒田園的愜意生活,一邊是現實裡飢寒苦病的悽慘人生。

陶淵明當然也掙扎過,以他的名聲,如果願意當官,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但他就是過不了心裡那道坎。

這種掙扎的直觀體現,就是陶先生在活着的時候,給自己寫過五封遺書。

其中的一篇《自祭文》寫得非常感人,以下用白話翻譯了一部分:

第一段是打工人的寫照,第二段是對生命的總結,而他在開頭寫道:

“我將辭別這暫居的人間,永遠回到自己本來的住處。 ”

面對所有生物的終極恐懼: 死亡,他的態度是坦然接受。

曾幾何時,和你我一樣,陶淵明也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偉大理想。

想要像鳥兒一樣振翅高飛,縱橫四海,成就一番壯美的事業。

但在後來的人生裡,我們明白那只是一個年輕人的幻想,太難了,普通人做不到的,所以他選擇放棄,去過一種盡興的生活。

他以爲自己這可笑的一生,也就這樣了,遺願裡寫着不壘高墳,不必經常祭拜,讓時間埋葬一切。

他以爲沒有誰,會記得他這種人。

然而他被一個民族銘記了1600年,世代傳頌,拯救了無數低谷期的心靈。

陶淵明確實沒有實現自己偉大的理想,但他是一個偉大的普通人。

回到一開始,陶淵明的第5次裸辭,那句“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感動了許多遭遇挫折的中國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親妹妹也是在那段時間去世了。

生死的虛無,理想現實的衝突,對世俗規矩的摒棄,前所未有地在他內心激盪。

激盪之後是深沉的平靜,他解下了官印,回到了家鄉,留在親人身邊度過餘生。

即使一事無成,即使一生蹉跎,他依然穩住了心,堅持盡興地生活。

這種超脫苦難的風骨,被刻入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稱之爲: 淡泊。

人人都向往陶淵明的淡泊,卻沒人願意經歷他的人生。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社會時鐘」,意思是,什麼年齡就要做什麼事。

18歲前要乖乖聽話,25歲起碼有份工作,30歲前要結婚,35歲前要生娃,40歲前要買房買車,50歲至少得存款百萬,不然怎麼養老? 怎麼幫助孩子成家立業?

但在陶淵明的人生中,我們能看到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

這輩子沒有什麼是必須做的,你也不必一刻不停地奔跑。

停下來,歇一歇,蹲下去,坐下去,躺下去,都沒關係。

重要的是調整好狀態之後,去繼續趕路,盡興而活,欣賞一路的風景。

當你卸下肩頭沉重的擔子,當你不再責怪“落後”的自己,你會看見生命真正的意義,在人生的曠野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其實衆望所歸不重要,你開心,最重要。

點個“在看”,祝你和你愛的人,從此無拘無束,餘生瀟灑盡興!

作者 | 滿喜喜,生而爲人,滿心歡喜。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