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職/不需選秀就能擁有 青棒強投旅日潮當「第0指名」

U18亞青王牌陳睦衡傳出已和日職歐力士猛牛隊簽約。 圖/中華棒協提供

日前U18亞青賽,穀保家商二刀流好手陳睦衡飆出152公里,主投9.1局未失分,囊括賽會防禦率王、勝率王及全明星隊投手大獎。賽會結束後不久,外媒就傳出陳睦衡已與日職歐力士猛牛隊達成共識,以50萬美金的簽約金加盟,將在日本踏出職棒生涯。

除了陳睦衡之外,平鎮高中左投黃錦豪也在今年七月加盟讀賣巨人。去年則有鶯歌工商的臺日混血右投徐祥聖(高橋祥聖),在日職選秀會上被東京養樂多燕子隊育成第一指名挑中,並於日前完成二軍首次登板。另外,去年還有U18代表隊王牌孫易磊,雖然曾短暫掛籍中國文化大學,但最終也加盟了日本火腿鬥士隊。

也就是說,光是這兩年以來,就有四位臺灣青棒強投,在高中畢業後立刻赴日打拼,這在過去實屬比較罕見的現象。事實上撇除戰前日治時期,以往高中畢業後馬上加盟日本職棒的球員,僅有2019年的王彥程(樂天)與2004年的陳偉殷(中日)。另外還有2006年的林羿豪及2008年的李昱鴻(均爲巨人)則是國中畢業後旅外。多數選手還是在成棒階段時期,以大學、業餘甚至中職球員的身分,銜接到旅日生涯。

在「二郭一莊」年代時,臺灣選手會認爲大聯盟過於遙遠,想站上去並不容易,因此比較傾向旅日。然而到了近20多年來,特別是王建民連兩年19勝帶起流行後,讓臺灣掀起了一股旅美風潮,讓許多小球員認爲大聯盟並非遙不可及,因此夢想着在未來,也站上最高殿堂發光發熱。

相對而言,同期旅日雖然待遇也不錯,但一方面有洋將名額限制,壓縮到上場空間。另一方面,約在千禧年後赴日的臺灣選手,有不少人都遭遇到了傷勢的困擾,更有許多球員表示在低潮時,容易被日本教練要求「改姿勢」,結果投球水準大幅衰退,甚至實力不如赴日前。部分球員因此對於旅日的選項感到遲疑,深怕去了日本沒打出名號不說,還可能連回國打中職都有問題。

過去不少旅日選手發展不順,甚至返臺後實力還大不如前。圖爲前讀賣巨人隊投手姜建銘。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職在十幾年前的訓練上,確實不少教練都沒有太多運科觀念,往往以自己的經驗來強加在選手身上。如果選手剛好適合教練的教法,那還算幸運,但如果不行,就很容易硬被要求不符合自己的訓練或動作,結果越打越糟。再加上過於強調苦練,一次牛棚練投動輒百球起跳,更添增受傷風險。結果不僅是臺灣球員,就連日本自己都搞壞不少潛力新秀。

臺灣棒球圈說大不大,學長學弟口耳相傳,有旅外夢的小球員多少都會聽聞些風聲。因此,那時許多臺灣球員若是同時受到美、日職青睞,日職條件又不比美職明顯優異,多數選手還是會選擇美職爲目標。在很長一段時間,旅日的球員往往都是未來預期天花板不夠好,例如球速不夠快、身材不夠高大等等,即使高中畢業後選擇一邊在大學磨練,一邊等待旅外機會,但在等不到好的美職合約下,最終去了日本職棒,高中畢業就立刻飛奔日本的選手並不常見。

然而,近兩年高中畢業赴日的幾位選手,其實都是本身條件相當不錯,美職也積極搶人的對象。好比孫易磊有六、七隊美職球隊接觸,也有媒體報導陳睦衡在美職評估裡,身價可以來到45萬美元左右,和歐力士傳出的50萬美元差異不算太大。若是放到十幾年前的時空背景下,這些年輕球員選擇美職,而非日職的機率並不低。

去年U18王牌孫易磊放棄美職,選擇加盟日本火腿隊。 中央社資料照片

這樣的轉變也非常簡單:日本職棒和過去相比,這幾年訓練風氣已經明顯轉變,越來越多教練吸收運科或大聯盟觀念,知道缺乏根據,僅憑自身感覺和經驗亂改選手姿勢,以及過量投球造成的風險,也有球隊在縮短團練時間,給予球員更多機會自主加強個別項目,結果有效激發球員潛力。2010年代初,日職疼手均速還落在140公里左右,但現在已經飆到了146、147公里左右,且上升趨勢還沒停下。

赴日風險降低的同時,儘管赴美投手者衆,但細數比較有在大聯盟留下成績的投手,到後來還是隻有王建民、陳偉殷、郭泓志等人而已。球員們意識到挑戰大聯盟並不容易,而且小聯盟的環境苛刻,相對日職就算在二軍,條件也可能比小聯盟好上一截,還有離家近、飲食和生活等方面也比較相似的優點,使得現在雙方若開出相似的條件,旅日的吸引力不一定比旅美還差。

站在日職球隊的角度來看,日本高中生雖然也出過一些像是佐佐木朗希、大谷翔平的怪物級球員,但每年能投到超過150甚至155公里的高中選手,實際上還是沒有那麼多。而臺灣頂級青棒好手及強隊,放去甲子園都毫無疑問是頂標等級,確實有着另日職球團垂涎的實力。像是孫易磊、陳睦衡這些球員,如果是直接參加日職選秀,肯定會是衆球團爭搶的前段指名。這兩年臺灣赴日青棒好手增加,也引起了日本球迷的討論,在肯定臺灣選手實力的同時,還有人戲稱這些球員根本是球團的「第0指名」,是各隊不需要經由選秀,就能補強年輕戰力的好選擇。

當然,無論青棒時期再怎麼傑出,那些成績都屬於青棒。2019年U18賽事,王彥程擊敗宮城大彌拿下勝利,往後兩人都加盟日職,前者卻至今還以育成選手身分掙扎,後者則已經成爲日職代表性的左投手,且是去年經典賽奪冠成員。所以不管是進到美國、日本,還是中華職棒,甚至是到大學或業餘球隊打拼,如何在後續讓自己個人能夠成長,纔是決勝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