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加速「脫中」日媒:4至6月在陸設備投資減16%

日媒:日企加速「脫離中國」,4至6月在華設備投資減16%。(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日經中文網報導,受到汽車廠商業績不佳的影響,日本企業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的設備投資額4至6月同比減少16%。對日本來說,中國大陸是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但作爲投資目的地的優先等級卻在下降。《日本經濟新聞》分析了日本經濟產業省針對約5300家日企海外法人(日企持有過半股份的製造企業)進行調查得出上述數據。

報導稱,日本企業尚未停止對脫離中國大陸的投資。截至2024年4至6月,日企在中國大陸的當地法人的設備投資額連續第七季低於在歐洲的投資額。日系車企業績低迷已經蔓延到零部件和材料等整個供應鏈。日本製鐵和藤倉等企業相繼縮減在中國大陸的網點和業務。

2024年4至6月,日企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的設備投資(按美元計算)同比減少16%。日企海外投資中的中國大陸及香港的佔比爲13.6%,連續兩季低於歐洲。這是自2016年1至3月起的8年來首次低於歐洲水平。

截至2019年4至6月,中國大陸及香港佔日企海外法人投資額的比例爲18.6%,也就是說5年裡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2024年4至6月歐洲佔比增加了約1個百分點,達到13.8%,北美增加了約10個百分點,達到36.8%。

對日本來說,中國大陸是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與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歐洲相比,中國與日本的地理和經濟聯繫更加緊密,但作爲投資目的地的優先等級卻在下降。

日企在中國大陸投資下滑是受到汽車廠商業績不佳的影響。日本運輸機械行業的中國法人的銷售額進入2024年後持續處於同比下降20%以上的水平。日企與比亞迪等專注於純電動汽車(EV)的本地廠商競爭激烈,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表示,「我們正竭力保住目前的態勢」。

今年6月,日產關閉了常州的工廠。該工廠年常能13萬輛,相當於在華整體產量的10%,日產還考慮削減其他工廠的產能。7月,本田關閉了廣東省的工廠,還表明計劃暫停在湖北省工廠的生產。即使把新建的EV電動汽車工廠考慮在內,年產能也將減少29萬輛。

日系車在華產量的下降使零部件和材料業務遇冷。本田關聯公司J-MAX將出售廣州工廠的一部分,並減少其在武漢的部分生產設施。從事汽車鑰匙等業務的阿爾法公司將於2025年3月解散湖北省的中國子公司,整合產能。2023年,藤倉關閉了一家在華線束工廠,將生產集中到一個基地。

在材料製造商當中,日本製鐵決定退出與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旗下的寶山鋼鐵的合資業務。在華產能預計將減少70%。

除了日本車陷入困境外,中國汽車鋼板製造商技術能力也在提高,競爭加劇。帝人也在2024年3月將生產汽車碳纖維等材料的中國子公司出售給一家當地企業。

踩下投資剎車的不只有汽車產業。日本DIC(DIC株式會社,生產印刷油墨)將在2024年內退出中國的液晶材料業務。該公司相對於本地企業的技術優勢已經動搖,市佔率下滑。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調查,進駐中國的日本製造業企業有53%將「競爭對手的崛起」視爲一個問題。其背景是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導致競爭進一步加劇。

面對日益激烈的價格競爭,味之素將重組並出售三家冷凍食品廠,近期彙總到一處地點。7月,資生堂停止在中國銷售高檔化妝品「BAUM」。資生堂社長藤原憲太郎表示,「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價格,我們可能會繼續撤出無利可圖的品牌」。

日本企業在中國大陸的困境顯而易見。據經濟產業省統計,截至4至6月,日企在華法人的銷售額也連續第7季低於上年同期水平。從2021年開始,中國法人在日企海外投資額中的比重逐漸下降,日企傾向於合理化而非擴大工廠和網點。

太平洋水泥公司專務執行董事深見慎二表示,「我們認爲中國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並表示「將把經營資源投入到東南亞和印度」。該公司2023年決定退出負責生產和銷售水泥並出口到美國的在華業務。

在日本企業對華投資下降的同時,中國大陸一直在努力吸引外資。

中國大陸今年3月宣佈了吸引外資的24條措施,包括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落實稅收支持政策和改善監管等。這些措施有着通過自由化來鼓勵投資的目的,但外國企業的動作比較緩慢。4至6月,外資的對華直接投資在連續三季以來首次出現流出大於流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