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董陽孜:我這一生,都在為文字藝術效命
董陽孜爲臺灣當代知名書法家之一,也是首位在大都會博物館大廳展出的亞洲藝術家。(圖/自在工作室提供 劉振祥/攝影)
這次,屬於華人世界的董陽孜走向國際舞臺,要在世界中心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向世人展示文字藝術之美。雖然只有兩幅,但可是大大的兩幅,掛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著名的大廳立牆,她希望觀者可以讀出她書寫的深意。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自11月21日起至明年4月8日,進入大廳就可看到董陽孜書寫的兩幅巨幅大字,每幅寬約727公分,高爲360.1公分。一幅書寫:「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取自詩經;一幅書寫:「行於其所當行 止於其不得不止」,來自蘇軾。
書兩幅大字 與自己對話
在浩瀚經典中,董陽孜爲何選了這兩句?她向主辦單位解釋,對博物館適切,因爲這裡有埃及神殿、有敦煌壁畫、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奇古物,人們走進博物館就是想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另一層是對自我的觀照,反映她的爲人態度,這幅字,她書寫過不知凡幾,但每次都是和自己對話,不論是做人或對社會國家都必須負責,堂堂正正,頂天立地,這是董陽孜對自己的訓練。
來自臺灣的文字藝術家董陽孜11月21日起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大廳委約新作—對話。(本報資料照片)
董陽孜的解釋迴應了本次展出的主題:「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The Great Hall Commission: Tong Yang-Tze, Dialogue」。與觀衆對話,也與自己對話。
就像董陽孜告訴紐約時報,書法沒有兩個字是相同的,也沒有兩個筆畫是相同的,所以她不斷挑戰自己,這也是她的座右銘。大都會博物館策展人馬唯中(Lesley Ma)告訴紐時,董陽孜爲這次創作試寫超過40幅,創作者時時感到焦慮,這應該是近代女性書法創作者在美國最重要的展出,董陽孜的字,更搭起古文化與21世紀的橋樑。
掀書法改革 變現代藝術
董陽孜出生於上海,成長於臺灣,留學於美國,最終醉心於書法。董陽孜在臺灣師範大學及麻州留學時,主修都是油畫,但她認爲書法必須改革,返臺後1980年在臺北「春之藝廊」舉辦個展,一砲而紅,她的首次個展是1973年。顛覆外界對傳統書法的想像,原來毛筆字可以這樣呈現。
董陽孜將文字藝術蛻變成現代藝術,中國歷史上的書家輩出,但董陽孜自成一格的文字藝術,酣暢淋漓,可以觀,可以遊,穿梭中外古今,她的作品將傳統書法結合各種藝術呈現,例如林懷民的雲門舞作、服裝設計師的跨界展演,讓文字藝術走出堂奧,更多元,更親民,說是一場書藝革命,亦無不可。
董陽孜常透過跨界合作讓作品產生新生命。2016年與服裝設計師合作「讀衣」,圖爲設計師詹樸的作品。(圖/APUJAN詹樸提供)
問董陽孜以82歲高齡,小小的身子,如何承受書寫如此巨幅的大字?她對朋友說,過程真的很辛苦,在未創作完成之前,隨時都處於焦慮狀態,辛苦至極;可一旦寫完,她就「出來了」,她就「忘了」;因爲忘記是爲了下一次創作,在紐約還沒開展時,董陽孜已經開始準備2026年的計劃,她甚至對友人開玩笑說,大都會給的兩面牆還不夠,「如果再給我兩面牆,我還可以寫!」
臺護照戳章 出自她手筆
董陽孜的書法,早就等同臺灣的名片,她感念在臺灣可以給她創作的自由。林懷民的雲門舞集題字、臺北車站、松山機場、國家音樂廳、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的標準字、白先勇「孽子」舞臺劇及允晨版書封、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海報,甚至中華民國護照的通關戳章,都出自董陽孜手筆。
臺北車站大廳的四個大字是董陽孜的題字。(本報資料照片)
中華民國護照的戳章,也出自董陽孜手筆。(記者陳宛茜/翻攝)
被紐時問及題字被刻在護照戳章時,董陽孜笑稱,這是正式用章,其實沒多少人認得出來,只有她在通關時海關官員會認出她是董陽孜。可董陽孜也語重心長的說,書法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講應該習以爲常,可是當大家對此好奇時,也代表書法教育的式微。
董陽孜的書法受到兩岸三地的歡迎, 2021年馬唯中也曾在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擔任策展人時,邀請她爲該館新建築大廳空間創作;2020年董陽孜也曾在康乃爾大學舉辦過展覽,此次在大都會博物館則是首度的大型藝術機構展。據紐時報導,大都會博物館的參觀者,在疫情前華人佔10%,疫情後降到4%,也就是說,九成以上都是非華人的國際參觀者。
拒科技操控 她不用手機
董陽孜平時就是在臺北家中創作,她用大毛筆書寫鋪在地上的宣紙之上,筆隨意走,龍飛鳳舞。紐時報導,董陽孜說,她喜歡野獸派畫家馬諦斯(Henri Matisse)名作「舞」(Dance)。
董陽孜不用手機、不用電腦,她說,現代人使用的文字都是從電腦裡跳出來的,她對文字的失落感到憂心。曾有好友笑她,這是什麼時代了,還在寫毛筆字?世界如此之美,若不用手機不知會爲此損失多少。但董陽孜告訴友人,「這是我的人生,我走這條路沒有任何遺憾。」
董陽孜自稱落伍了,但她也笑友人,你們手機掉了都得緊張兮兮,尤其現在很多詐騙都由手機而來。董陽孜很清楚,她就是不想被科技操控,她是有自覺的「今之古人」。董陽孜生活簡單,不愛應酬,除了創作,興趣就是旅行、看電影,看舞臺劇、聽爵士樂、打乒乓球,這些都是刺激她創作靈感的來源。
憂文化傳承 當最後堡壘
「她的使命感很強。」董陽孜爲臺灣的允晨文化25週年題的標準字使用至今,允晨發行人廖志峰說,董老師也許身處書法最淪喪的時代,她總認爲自己應該成爲捍衛書法的最後堡壘。
董陽孜以自己的自律,滋養同一代人在文化藝術上的幸福。但朋友說,她非以此爲傲,反而有着幾分悵然。對於外界的稱讚,她最常回說,書法本來就是習以爲常的藝術,你我皆可寫就,就像她父親從小要她每天寫兩百個小字,一百個大字。可惜,現在學校都不教書法了,她很憂心書法文化的傳承。
董陽孜很着急,不只是爲了展出,更是爲了書法文化的延續。
「我這一生,都在爲文字藝術效命,我不是大師,我還在寫,一輩子都寫不完,表現不完!」董陽孜如此對朋友說。
董陽孜也曾爲兩岸三地著名的誠品書店題字(投影)。圖爲已經過世的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手持父親的題字。(本報系資料照片)
董陽孜2016年以「成人之美」與「和爲貴」爲主題展出,期盼社會和諧,進而成就他人的美善。(圖/誠品提供)